纵隔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22 01:03:56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危象型纵隔肿瘤;外科治疗

作者单位:130012吉林省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刘宇光 赵辉 华新民);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江丽娟 曹殿波 童丹)

我们将占据纵隔或者一侧胸腔,压迫气管、心脏及大血管造成呼吸困难或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的巨大纵隔肿瘤称之为危象型纵隔肿瘤,此类肿瘤浸润、压迫周围器官,病情危重,内科治疗效果缓慢,需要外科限期解除压迫,但此类患者手术和麻醉风险极大,临床处理起来较为棘手。吉林省肿瘤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危象型纵隔肿瘤2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22~66岁,平均48岁。肿瘤位于前纵隔16例,9例侵入到一侧胸腔,其中2例横跨二侧胸腔,后纵隔5例,凸向一侧胸腔。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例呼吸困难明显,呈端坐呼吸。1例不能平卧,睡眠时呈俯卧,体检气管向健侧移位10例,6例患者患侧,呈不同程度隆起,5例患者有颈静脉怒张。

1.2 方法 全部病例术前均常规行胸片和胸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图1),18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2),明确病变与血管组织的关系,其中1例俯卧位行胸部CT检查,所有患者中19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手术治疗,而2例因无法平卧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其中经胸部后外侧切口5例,前外侧切口4例,胸骨正中纵劈切口11例,横断胸骨切口1例。

图1

胸部CT平扫 术后病理:浸润性胸腺瘤

图2

胸部CT增强扫描 术后病理:支气管囊肿

1.3 结果 全部病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均行姑息性切除。手术后并发复张性肺水肿并呼吸衰竭2例,心功能衰竭1例,均经积极治疗,并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缓解,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良性肿瘤中,畸胎瘤5例,胸腺瘤4例、支气管囊肿1例,其中1例胸腺瘤患者其病变向上延伸至颈部,误诊为巨大甲状腺肿,恶性肿瘤中,恶性畸胎瘤5例,胸腺类癌1 例,浸润性胸腺瘤5例。

2 讨论

纵隔内的组织和器官较多,一旦确诊为纵隔肿瘤均应尽早手术治疗[1],而巨大压迫型纵隔肿瘤常常浸润或压迫临近器官,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更应尽早手术,以缓解症状。目前,对巨大纵隔肿瘤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2],国外大多为个案报道[3,4],国内有作者认为肿瘤占据一侧胸腔一半以上可称为巨大纵隔肿瘤[5,6]。为考虑临床标准的统一性,同时突出巨大纵隔肿瘤的特点,作者将占据纵隔或者一侧胸腔,压迫气管、心脏及大血管造成呼吸困难或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的巨大纵隔肿瘤称之为危象型纵隔肿瘤。

2.1 麻醉

危象型纵隔肿瘤的患者常伴有呼吸、循环系统的压迫症状,通常不能够正常平卧,给麻醉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麻醉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巨大纵隔肿瘤对麻醉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压迫或累及的重要器宫或血管的情况,术前应根据患者胸部X线平片、CT及三维成像等检查结果,确定肿瘤位置及气道受压情况,对全身情况差者应积极改善患者的一般状态。本组中有2例因压迫气管明显,采用单腔管插管,麻醉时采取侧卧位全麻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插管均获成功。考虑到全麻使用肌松药后会导致原来支持前拉肿瘤的肌肉及其他组织松弛,改变及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加重对心脏、大血管以及气管的压迫,所以应选择管壁带有细金属丝、尼龙丝螺旋形支架的导管。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导管一定要越过受压气管的最狭窄处,在不影响双肺通气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隆突,以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插入一侧主支气管,保证一侧肺通气。此外,有文献报道,对于有气管、腔静脉受压的患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表面麻醉,行气管插管,并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保留自主呼吸,打开胸腔后再使用肌松药的作法[7]。Mcller等[8]也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原则上应采取清醒经口插管。

2.2 手术切口的选择

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成败的关键是手术切口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部位而定,能够尽量显露肿瘤且操作方便。①位于前上纵隔肿瘤,若偏向一侧胸腔宜选用前外侧切口,在此下尽可能的减小因肿瘤的压迫而造成的对呼吸循环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横断胸骨,将切口延伸至对侧胸腔。②若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内,可选用后外侧切口,以利于手术操作。③若巨大纵隔肿瘤突向两侧胸腔内,可选用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或胸骨横断切口。

2.3 肿瘤组织的游离和外侵的处理

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时不必强求完整切除,若肿瘤占据大半个以上胸腔时,常无间隙进行操作,切除时应先易后难。对于囊性肿瘤可以用粗针或者切一小口吸取囊内的液体,待减压瘤体缩小后进行手术操作,但吸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复张性肺水肿、心跳骤停或心功能衰竭的发生;对于基底部较大的实质性肿瘤,可先行瘤内减压,于囊内分块切除,或距基底部一定距离,切除瘤体大部,再仔细解剖其基底部血管与周围组织,将残余部分切除;对于与肺组织有粘连或侵犯的病例,或者长时间的肿瘤压迫造成肺组织不可逆性损害或侵犯一侧支气管无法分离,可视具体情况行部分肺、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此外,由于肿瘤巨大,剥离范围广泛,创面渗血较多,术中应彻底止血,同时注意应保持术中血压稳定,避免低血压,否则可因术后血压回升而导致再次出血。

2.4 复张性肺水肿和急性左心衰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巨大压迫型纵隔肿瘤,由于肿瘤长时间压迫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当中创面大量渗血、出血,需要持续大量补液输血,同时巨大肿瘤切除,解除对心脏及大血管的压迫,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围手术期极易并发左心衰竭,因此手术操作应轻柔,用手缓慢托起肿瘤,避免术中出现心跳骤停和急性左心衰;部分巨大纵隔肿瘤长期压迫一侧肺组织,造成肺不张,同时可并发肺部感染,一旦肿瘤切除,解除压迫,肺组织立即复张,很容易导致致复张性肺水肿[9]。目前认为其发生主要与萎缩的肺组织缺氧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及肺间质淋巴回流障碍,肺组织出现再灌注损伤有关。因此,在松解受压迫的肺组织时应尽量缓慢,使肺组织缓慢复张,关胸时可适当保留一些气体和液体,术后控制引流量。因此,术后应充分给氧,纠正低蛋白血症和低血容量,采用强心、利尿、限制静脉补液量、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方法;并行支气管镜吸痰,对于气管压迫较重的患者可常规行气管切开,必要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等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复张性肺水肿和急性左心衰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周华富,陈铭伍,何巍,等.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29例.广西医学,2004,26(8):1,115.

[2] 华积德.肿瘤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619.

[3] Garrett LW, Grant DT, Jonathan CN, et al. Intensive chemotherapy and radical resections for primary nonseminomatous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 Ann Thorac Surg,2000,69:337.

[4] Shinichi T, Shinichiro M, Kenichi O, et al. Surgical rescue for lifethreatening hypoxemia caused by a mediastinal tumor. Ann Thorac Surg,1999,68:2324.

[5] 朱亚玲,张家麟,詹乐寰,等.15例胸内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5,11:159.

[6] 顾泗荣,吴锦书.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46.

[7] 张毅,田玉科,罗爱林,等.纵隔巨大肿瘤的麻醉体会.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3):181.

[8] Miller. Anesthesia. 2nd ed. New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6: 14201422, 14351435, 18801886.

纵隔肿瘤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71-01

患者:柳××,男性,45岁,养路工,住院号(194880)主因右下颔肿胀10余天, 伴咳嗽、胸闷、气憋。于2007年3月28日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就诊入院。

入院体检,T38.6℃,P100次/mim,R26/minBP110/80mmHg自动。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表浅淋巴结未及。唇指末稍无紫绀。眼睑无下垂。右下颔部肿胀,触痛。右下后牙前庭沟压迫有浓液溢出。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右肋间隙略见泡满。右肺语颤减弱。右肺叩浊音,左肺叩清音。右肺呼吸音减弱, 左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无扩大,Hrl00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无杵状指。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正常,OB(一) 尿常规正常, 血液分析,WBC 15.9×109/L N0.87L0.13 RBC4.25×1012/L PIT480×109/LPTl3.7分,2PTT38.9分。血检HBsAg阴性TB抗体阴性。ESRl3mm/n,PPD阴性。胸水检查,草黄色, 混浊, 无疑坏, 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14.9×109/L, 分类多单0.55, 单核0.45。总蛋白50g/L、氯89.9mmvl/L、糖0.85mm01/L, 胸水CEA0.392vg/L。三次胸水涂片。抗酸杆菌阴性。二次胸水离心沉渣涂片找癌细胞阴性。心脏彩超正常。肝、胆、脾、胰、双肾B超均正常。口腔全片影示:右下颔骨体部6×4cm椭圆形透射像内8 埋伏阻生;诊断:右下颔骨囊肿。胸片显示(胸片11910)右侧上胸部靠近胸骨旁发现5×4cm肿物。胸部CT(CT号12835)诊断:①右前纵隔占位变;②右侧胸腔积液。③右侧多发性炎症性变。入院后先作脓肿切开引流术,换药,二周后,在全麻下行右下颔骨囊肿刮治术十皮肤瘘管切除术。手术顺利,二周后痊愈。因经济困难,放弃纵隔肿瘤手术治疗。

于2007年6月20日来我院就诊: 根据省院的各项检查:本院认为:纵隔肿瘤最佳治疗应选择手术切除。但因各方面原因,病人,及家属要求自愿服用本院研制的中药制剂排毒化肿胶囊及其它红灵芝系列。坚持服用半年后于2007年11月3号CT复查(CT号45528)与2007年3月29号外院CT对照显示诊断:①右上纵隔肿瘤消失。②右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目前患者精神佳,无任何不适,可正常工作。

了解纵隔肿瘤,首先复习纵隔解剖分区: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常用四区或五区分区法最为实用, 即上纵隔(上前纵隔, 上后纵隔)下前纵隔,下中纵隔,下后纵隔。

胸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各种囊肿,甲状腺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它们的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80~90%。其中前三者占纵隔肿瘤的2/3。纵隔肿瘤多数是良性,成人恶性仅占10~25%。治疗实践证明,本例考虑为纵隔良性肿瘤。

本人在临床上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医中药治疗多种肿瘤及慢性病情有独钟。中医认为: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辏,其气必虚”。目前经多年实践证明:某些中药,对内分泌,细胞免疫功能,能起到对细胞的因子,基因调控。中药对基因调控的影响仍需更深、更广、更进一步,更科学的研究。本院研制的红灵芝系列、排毒化肿胶囊,对多种肿瘤治疗,效果明显,本例纵隔肿瘤属典型一例。排毒化肿胶囊是由藏红花、当归、灵芝等几十种名贵药品制成,具有增强、调节免疫,调整T细胞功能。增强抑癌基因效应,配合活血化瘀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分裂。肿瘤组织逐渐消散。本院属基层小医院,医疗条件差,更缺乏先进设备,对某些病人缺少更多的检查手段和对照,这也是基层医院的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孙燕、周际昌主编,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4版15.

纵隔肿瘤范文第3篇

【摘要】探讨CT、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MRI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关键词】纵隔肿瘤;CT;MRI;

常规X线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限于纵隔内的未造成其轮廓改变的小淋巴结和肿瘤占位病变一般不能被平片发现;造成纵隔增宽的原因很多,平片的鉴别能力有限,平片对纵隔肿瘤的鉴别主要依据解剖部位和纵隔分区,除典型病例外,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其次,对良恶性肿瘤判断以及肿瘤对纵隔脏器的侵犯,也是临床上必须了解的,平片很难提供更多确切的信息。鉴于以上理由,CT和MRI为纵隔肿瘤诊断所必须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1 CT和MRI在纵隔病变检查中的主要临床指征,从中可以反映出CT和MRI相对于平片的优点,以及CT与MRI的各自相对优缺点

1.1 纵隔CT和MRI检查的适应征

1.1.1 胸部平片不能检测的病变

纵隔病变或肿块只有向外生长推移纵隔胸膜和肺的交界面,造成轮廓异常时才被X线平片发现,所以位于纵隔内的肿瘤或增大的淋巴结难以被X线平片发现。虽然CT是横断位扫描,很容易发现病变的存在,但CT对纵隔的显示必须作增强扫描,否则较小的病变尤其是淋巴结有时很难与纵隔内的血管断面相区别。 MRI可做多轴位扫描,而且 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对血管的显示极为敏感,一般不需增强即能发现病变的存在,并能显示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1.1.2 对纵隔病变的性质鉴别

胸部平片对纵隔肿瘤的定位是可取的,但对肿瘤的密度区分能力差,CT和MRI对纵隔肿块的密度和信号改变较敏感,并能通过增强扫描以显示肿块的强化形式。CT对钙化的显示优于MR,而MR对脂肪组织及出血的显示优于CT。此外MRI多轴位扫描对病变的空间分辨率也优于CT,故对纵隔肿瘤的定性及范围显示较为理想。

1.1.3 纵隔增宽的原因鉴别

纵隔增宽的原因很多,除纵隔肿瘤和淋巴结增大外,纵隔内血管的生理性退变或病变也可造成纵隔增宽,此外纵隔内脂肪的沉积也可造成纵隔增宽,MRI对血管和脂肪的显示尤为敏感,其鉴别能力优于CT,并且不需要作增强,同时多轮位扫描能显示病变的全貌。

1.1.4 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

纵隔内搏动性肿块常为血管性肿块,少数也可以是非血管的。若为血管性,究竟是变异、扩张、扭曲还是动脉瘤,这对外科医生尤为重要。MRI对动脉瘤的显示和鉴别较敏感,尤其对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显示优于CT。

1.1.5 肺门区血管和淋巴结的鉴别

肺癌病例术前了解肺门和纵隔内有无增大淋巴结极为重要,它对于肿瘤的分期和手术切除的估计极为重要。虽然目前肺癌患者术前CT检查作为常规,它对纵隔的淋巴结增大的显示较为可靠,但对肺门区增大淋巴结和血管的区分有赖于良好的增强检查。MR对血管的显示较敏感,故肺门区域的血管和增大的淋巴结极易区分。因此对术前的评估较有价值。

1.1.6 纵隔脊柱旁线的增宽

纵隔脊柱旁线的移位常提示病变来自后纵隔,如后纵隔肿瘤、降主动脉瘤、降主动脉扭曲、脊柱病变或食道病变[1]。平片能发现纵隔脊柱旁线移位,但很难确定性质。MRI对后纵隔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尤其对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侵及椎管特别敏感。对脊柱病变与降主动脉瘤的鉴别也较方便。

1.1.7 心血管病变的鉴别

心血管病变的显示和诊断以往常依靠心血管造影。自从MRI运用于临床后对此类病变的检查已日益增多,特别对血管的发有异常和先天性心脏病。此外对后天性的心肌梗塞、辨膜病变、心包病变也经常使用,它最大的优点是无损伤即能获得优良的图像。

2 纵隔内常见肿瘤的一些基本特点与CT、MRI表现,无论CT、MRI还是平片检查,习惯上还是按纵隔区域对占位病变进行分类和讨论,一般将纵隔按前、中、后和上、中、下分成9个区域[2]。

2.1 前纵隔肿瘤

2.1.1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增生、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囊肿等。胸腺癌有良恶性之分,或谓之良性和侵袭性,良性者局限于包膜内,当突破包膜侵及周围结构如纵隔脂肪、胸膜、心包和心脏大血管时,即谓侵袭性或恶性胸腺瘤。

2.1.2 生殖细胞类肿瘤,最常见的为畸胎类肿瘤,包括囊性畸胎瘤、实质性畸胎瘤(良性、恶性)和未成熟性畸胎瘤(恶性),其它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均为恶性。囊性畸股瘤的CT和MRI表现较为特征性,而其它种类的生殖细胞肿瘤的相互鉴别以及和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不易[3]。

2.1.3 胸骨后甲状腺,根据肿块的起源、部位以及一些基本特征,尤其是明显增强的特点,一般较易诊断。

2.2 中纵隔肿瘤

2.2.1 囊肿性病变,位于中纵隔的主要有支气管源性囊肿、心包囊肿和淋巴水囊瘤。CT虽然易于区分囊性与实质性病变,但当纵隔囊肿合并出血、感染时,或囊液含蛋白成份很高时,其CT值升高,平扫难以区分,增强扫描有帮助,但不及MRI可靠方便。

2.2.2 淋巴结病变,中纵隔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但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淋巴结增大进行鉴别,如纵隔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转移性淋巴结增大、炎症、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等。淋巴结的分布部位、形态大小、增强类型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甚为重要。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虽然很少见,但是血管型增强十分显著,颇具特征性[4]。给节病的淋巴结分布虽有一定特征,但变化很多,需与淋巴瘤、结核鉴别,核素扫描有一定参考价值。

2.3 后纵隔肿瘤

2.3.1 以神经源性肿瘤为主,大部分为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其次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和化学感受器肿瘤等。

2.3.2 食管癌和食管平滑肌瘤等等。

总之,CT、MRI对于纵隔肿瘤的诊断应注意正确定位,全面分析各层面表现,正确确定病变范围,并分析确定肿瘤成份。

参考文献

[1] 王云华.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 17(2):92-94.

[2] 张雪林,郭启勇。医学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3-137.

[3] 吴恩惠。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4- 111.

[4] 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383-408.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

纵隔肿瘤范文第4篇

病历资料

例1:男,11岁,因反复右侧胸腔积液9年。外院胸片示“胸腔积液,性质待查”。多次行胸腔穿刺、抗结核治疗后胸腔积液反复出现来我院求治。查体:左颌下、左腋下及右腋下各可及2~3个黄豆及花生粒大小淋巴结。左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右肺腋中线第Ⅲ肋间隙以下,后间胛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弱,两肺未闻及干性音。心脏、肝、脾检查正常,腹水征(-)。查:PPD试验阴性,肺吸虫皮试阴性,肺吸虫抗体IgG、IgM均阴性。胸水常规示:黄褐色微浑液体;蛋白:阳性(+),红细胞216×106/L;白细胞:1250×106/L;分类:淋巴0.15,中性0.82,间皮0.03。胸水LDH 192IU/L;白蛋白31.4/L;抗结核抗体阴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未查见瘤细胞。ESR、肝、肾功,心肌酶谱未见异常。胸、腹部CT报告:纵隔右侧软组织肿块,考虑淋巴管瘤病,病变累及膈下(右侧);纵隔及双侧腋窝内淋巴结多个,0.5cm左右。在B超引导下经皮行囊肿内穿刺活检,囊肿内液体常规提示:黄褐色浑浊;红细胞:37 500×106/L;白细胞:1 250×106/L;分类:淋巴0.17,中性0.83。蛋白:阳性43g/L;葡萄糖4.9mmol/L。细胞学诊断示:血性背景中查见少量淋巴细胞,未见明显瘤细胞。病理诊断报告提示:纤维组织及增生的脂肪组织可见少许增生、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周围局部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结合临床表观,考虑淋巴管可能性大。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

例2:患者,男,4岁8个月,主因反复咳嗽3周,加重伴乏力2周。院外诊断“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治疗2周无效入住我院。查体:脉搏132次/分,精神差,稍哭闹,查体欠合作。双侧颈静脉怒张,右胸廓稍膨隆。双侧呼吸动度不对称,右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左胸肋间饱满,左肺腋中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132次/分,律齐,各听诊区未及杂音,未闻及心包磨擦音。肝肋下4cm,质韧,缘锐;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余(-)。实验室查肺吸虫皮试阴性,血沉、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肌钙蛋白0.45n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B超示:心包积液(少量);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下腔静脉受压。胸部CT提示:双侧胸腔积液(以左侧为著);心包积液;前上纵隔增宽,有巨大占位性病变,位于胸腺部位,不除外淋巴瘤等病变可能;右上肺压迫性膨胀不良,实变。经B超引导下前上纵隔肿物穿刺活检报告:(前上纵隔)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胸腺瘤。

讨 论

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但小儿纵隔肿瘤早期病理呈缓慢进展,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当肿瘤增大压迫邻近脏器如心、肺时,表现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动过速;肿瘤压迫腔静脉,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阳性。有报道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无症状率达38%~50%,亦无特征性表现。①由于肿瘤向邻近组织器官压迫、浸润,多出现心包积液,X线片上肿瘤与积液重叠,易漏诊。②未能及时做胸部CT,胸部CT可发现较深部位的病灶。③本文2例以多浆膜腔积液发病,儿科医生多从肺吸虫、结核考虑,医生对纵隔肿瘤的可能性和警惕性不足,也是造成容易误诊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小儿久治不愈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与呼吸道感染无关的气急、咳嗽以及出现心包、胸腔积液时,应引起重视,及时拍胸片或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隔占位性病变。

参考文献

1 王德元.胸部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190.

纵隔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纵隔肿瘤切除术; 纵隔肿瘤

中图分类号 R6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013-02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Mediastinal Tumor/YU Yong-k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9):13-1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orac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mediastinal tumor.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42 patients with mediastinum tumor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and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18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who were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pen heart surgery;while 24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who were given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under th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e.The difference of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flow rate,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toperative flow,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f the 24 patients with mediastinum tum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which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horacoscope treatment of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e;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Mediastinum tumo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enshou County,Renshou 6205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9.006

纵隔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胸部肿瘤,大部分为良性,但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切除纵隔肿瘤,但该方法对于患者的创伤大,患者恢复慢,并发症也较多[2]。近年来,随着外科电视胸腔镜技术的发展,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方法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纵隔肿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分析其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咳嗽、气促、吞咽不适、膈肌麻痹等症状,经胸部CT或胸部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纵隔占位性病变[3]。在患者自愿前提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1~68岁,平均(49.3±8.4)岁;观察组

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8.5±9.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其他心脑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脏器恶性肿瘤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常规术前准备后,根据患者的胸片、胸部CT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双腔支气管插管,在健侧行单肺通气,将肿瘤完整或分块切除,术毕放置引流管。观察组24例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常规术前准备后,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取对侧卧位,术中可以根据手术需要调整角度。于腋中线第6~7肋间切小口作为观察孔,置入电视胸腔镜,确定肿瘤位置后,肋间再做2个操作孔,三孔呈三角形排列。胸腔镜下,以抓钳和电刀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肿瘤,蒂部丝线结扎。手术结束后于腋中线第7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 常规缝合胸壁切口。对于较大手术创面可喷洒生物胶和化学胶,减少术后渗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24例纵隔肿瘤患者经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24例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2/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及其中器官和组织的总称[5]。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组织器官多样,纵隔肿瘤的肿瘤类型通常较为复杂,但58%~75%的纵隔肿瘤属于良性肿瘤,患者最初无明显的症状特征,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和感染等,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呼吸道临床症状,若肿瘤压迫神经还会出现肢体瘫痪等症状,因此,纵隔肿瘤一旦确诊,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需要通过手术方式切除肿瘤,但无论何种手术方式都希望能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6]。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经胸骨正中切口开胸术进行切除肿瘤治疗,该方法虽然可以充分暴露瘤体组织,完整切除肿瘤实体,但却存在很多缺点,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患者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7-8]。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医疗设备的不断涌现,外科胸腔镜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纵隔肿瘤以其独特的优势被逐渐认可,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欢迎[9-12]。但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瘤必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尽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组资料中,观察组24例纵隔肿瘤患者经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郑轶峰,姜建青,杨列,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62-263.

[2]张殿俊,荣阳.纵膈肿瘤X线鉴别诊断与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8):39-40.

[3]龚军,陈云.纵隔肿瘤的胸腔镜下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23-25.

[4]邱增华,周玉汀,赵凯,等.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诊治胸部疾病34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35-136.

[5]赵辉,倪春艳.胸腔镜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33-34.

[6]肖海波,梅举,张辅贤,等.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66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23-25.

[7]夏俊,陈勇兵,杨文涛,等.胸腔镜与常规开胸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1,5(9):1106-1107.

[8]龙子健,尚丽平,李华丽,等.原发性纵膈 X 线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5,21(2):101-102.

[9]李海鹏,张保平,王俊奇.胸腔镜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8-60.

[10]刘伦旭,车国卫,王允,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128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8,15(1):29-31.

[11]黄刚.胸腔镜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3,12(8):21-24.

[12]刘蕊.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无胸腔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176-177.

纵隔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纵隔 肿瘤 断层摄影术 X线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71-01

纵隔肿瘤来源非常复杂,种类繁多,早期发现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有关纵隔肿瘤的X线诊断已有文献报告[1],本文收集我院CT检查并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25例纵隔肿瘤,结合文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近年来25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10岁-75岁,其中恶性淋巴瘤6例,胸内甲状腺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心包囊肿1例,畸胎瘤1例。

设备:西门子公司产AR.nova全身CT扫描机,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平静呼吸屏气时扫描。全部病例均做常规X线检查和CT扫描,其中18例行CT增强扫描。

2 CT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肿块位于前上纵隔气管右侧5例,气管左侧3例,气管双侧者2例,其中3例肿块由颈部向胸内延伸,并推压周围的头臂血管向外移位,3例肿块内见斑点状及条状钙化,平扫CT值27―86Hu,2例肿块内有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6例肿块内明显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因肿块的大小与部位不同致气管受压变窄,周围血管有不同程度受压移位。

恶性淋巴瘤:6例均表现为纵隔内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包绕在血管周围,纵隔内脂肪间隙消失,部分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状,CT值35―50Hu;增强扫描5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值增至45―64Hu。有1例增强,扫描见上腔静脉及右肺动脉受压、变形,同时见上腔静脉内瘤栓形成,另有1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神经源性肿瘤:位于右后上纵隔3例,左后中下纵隔1例,最大直径约11.5×10.5cm,最小约3.1×4.2cm。4例均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CT值约25―50Hu。1例巨大肿块突向右肺,1例有囊性变,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2例见椎体骨质受压、缺损,同时伴椎间孔扩大,另有1例伴右颈后部3.8×6.5cm大小肿块,颈2椎间孔扩大,手术病理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

胸腺瘤:3例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区,呈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清,最大6×8cm,最小2.7×4.5cm,CT值约35―48Hu。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约45―72Hu。其中1例肿块占据整个前中上纵隔区域,呈分叶状侵润性生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右侧胸腔内有大量积液,经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胸腺瘤。

心包囊肿:1例位于右前下纵隔心膈角区,呈椭圆形囊性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3.5×5.6cm,CT值0―7Hu,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畸胎瘤:1例良性畸胎瘤位于右前上纵隔,呈椭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大小为10×11.5cm,其内有软组织、脂肪及钙化影,CT值-40―190Hu,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CT扫描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很高,常规X线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为纵隔内部结构复杂且常规X线片影像重迭,除畸胎瘤钙化特点外,其它多数肿瘤无特征性表现。而CT扫描可发现常规X线不能显示的较小肿瘤,CT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也可显示肿瘤与周围纵隔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有无周围侵润生长或转移,对良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还可有助于鉴别囊实肿瘤与肿瘤的血供情况。

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CT扫描为横断面图像,可以准确显示纵隔内的结构,明确肿块的位置,因此,对较小的肿瘤也可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本组25例纵隔肿瘤X线漏诊5例,定位正确20例,CT定位正确24例,将1例巨大神经纤维瘤误诊为肺内肿瘤。

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内部有无液化坏死,是否含有脂肪、液体、钙化、骨骼和软组织成份,依据以上CT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纵隔肿块有15―20%为囊性[2]。常见的有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和胸腺囊肿,CT表现为水样低密度肿块、壁薄、边清楚,结合部位可以明确诊断,增强扫描无强化,多提示囊性可能性大。本组2例囊性肿块,CT术前诊断正确。实性肿块中胸内甲状腺肿常见于胸骨后气管前间隙,肿块内多见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无强化。胸腺瘤多见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呈圆形、椭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若临床上伴有重症肌无力,则有助于诊断。畸胎瘤CT表现为实性或混杂密度肿块,其钙化或骨骼影为特征表现,即可作出诊断。恶性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包绕在血管周围或融合成团块状致纵隔内结构分界不清,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若发现肿块位于后纵隔脊柱旁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对周围组织无侵犯,提示为良性肿瘤,而恶性肿瘤则多为侵润性生长,多见周围组织粘连或侵犯表现,对术前定性困难的可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因此,CT检查对纵隔肿瘤是比较理想的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金城等,纵隔肿瘤定性诊断中值得重视的几种X线现象,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4.9.2:15.

纵隔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纵隔恶性肿瘤;诊断;外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366-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原发性纵隔肿瘤多属良性肿瘤[1],恶性者较少。恶性纵隔肿瘤因血运丰富,生长迅速,临床多侵犯、压迫邻近组织,表现为胸痛,呼吸、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我院1987年8月~2007年6月共手术治疗纵隔恶性肿瘤22例,占同期纵隔肿瘤的23%,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2~76岁,病程1~6个月,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其它伴随症状有咳嗽、发热、气短、声嘶、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等。术前均行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肿瘤位于前纵隔9例,中纵隔7例,后纵隔6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病理类型:恶性胸腺瘤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3例,恶性精原细胞瘤 2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脂肪肉瘤 1例,恶性淋巴肉瘤 1例,恶性间皮瘤 1例,嗜银细胞癌1例,类癌1例,异位甲状腺癌1例。

2 结果

本组院内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余21例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均行放疗和化疗。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3 讨论

3.1 临床诊断: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纵隔肿瘤以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而其中恶性者占11%~23%[2]。因纵隔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为多,呈浸润性生长,瘤体增大较快,可以较早地出现压迫、刺激症状,所以临床症状的有无对判断其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意义。 临床资料显示常规查体发现的纵隔肿瘤95%是良性,而有症状者,良、恶性各占50%[2]。结合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及局部症状,所以对临床症状较明显而病程又较短的纵隔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但由于多数纵隔肿瘤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而胸部B 超、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针吸活检[3]对诊断及手术亦有一定帮助。我们所见恶性纵隔肿瘤以前、中纵隔居多,常为分叶或结节状,肿瘤边缘多不光整,有细毛刺或浸润模糊,病变的进展较迅速,短期内增大明显,可为双侧性,少数还可出现胸腔积液,所以胸部X线平片,胸部CT扫描及MRI对于纵隔肿瘤性质的初步估计及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是有着较大帮助的。

3.2 治疗:纵隔肿瘤一般只有在术中及术后经病理诊断才能明确其良、恶性,且Sabiston等认为纵隔肿瘤有转变成恶性的可能,所以术前不管是否明确为恶性,手术切除均是首选的方法。手术切口的选择应以暴露良好且创伤小为原则,应靠近肿瘤附近, 便于术中肿瘤的显露[4,5]。本组除1例因肿瘤突入双侧胸腔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外,对后纵隔肿瘤采用后外侧切口,中或前纵隔肿瘤偏向一侧者采用前外侧切口或后外侧切口,均取得良好的显露。这种切口便于解剖、显露和游离,尤其对瘤体较大,粘连较紧的肿瘤,在无法进胸时可以先切除1~2根肋骨,用电刀切开肿瘤,逐步分块切除。对于术中需同时行肺叶切除者也较方便,便于术中意外的处理。

纵隔恶性肿瘤因多为实质性肿块,血运丰富,呈浸润性生长,故瘤体较大,本组中有14例瘤体直径在15 cm以上。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野显露应充分,便于解剖肿瘤,了解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如肿瘤较大、与邻近的脏器粘连紧密,在明确瘤体与心脏大血管不相沟通的情况下,可先将瘤体减容,再沿肿瘤边缘逐步分离,分块切除,直至彻底切除全部肿瘤。(3)肿瘤侵犯心包时,可切开心包,在直视下保护好心脏及大血管,切除受累的心包,以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彻底性。(4)肿瘤侵犯大血管及肺门时,往往无法行肿瘤根治性切除,但仍应尽量切除可切除部分,减轻癌负荷,同时以银夹标记残留处,便于术后放疗。(5)术前放置胃管,可避免术中误伤食管,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损伤胸导管、迷走神经干和膈神经,如术中疑有胸导管损伤,则应果断于膈上缝扎胸导管主干,以免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6)瘤体切除后,胸腔内创面往往较大,应予严密止血。术中严格止血是预防出血的关键[6]。对渗血的创面可采用电凝及吸收性止血绫贴敷,多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纵隔恶性肿瘤因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邻近大血管浸润,且多侵犯肺门及心包,故常难以完整切除,其手术切除率多在 60%左右。有资料显示若肿瘤巨大,呈浸润性生长并紧密侵及腔静脉或主动脉,应视病情适时放弃行根治手术。对于不能完全切除或不能切除的纵隔恶性肿瘤,术后应积极行放疗或(和)化疗,有文献报道对姑息性切除的病人,术后追加放疗,其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探查组[7]。有些病人在放疗或化疗后还可以二次开胸探查,将肿瘤切除,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黄 立.纵隔肿瘤156例的诊治体会[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7,13(3):172.

[2] 华积德.肿瘤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798.

[3] Erino AR,Federico V,Tiziano DG,et al.Biopsy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 under local anesthesia[J].Ann Thorac Surg,2002,74:1720.

[4] 韦坚灵,步光龙,于仁义,等.21 例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治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12):909.

[5] 孟 龙.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技巧[J].山东医药,2002,42 (2):57.

[6] 张哲明,陈 龙,林金祥,等.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4):307.

[7] Rahman AM,Iman GF,Wael AAet al.Giant mediastinal chordoma[J]. Ann Thorac Surg,2002,73:1952.

纵隔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儿;纵隔肿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062-04

小儿纵隔肿瘤为儿科常见肿瘤,国外有学者报道约占小儿肿瘤的7%[1],病理类型较多包括胸腺肿瘤、淋巴瘤、支气管囊肿、畸胎瘤、胸腺瘤、心包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纵隔所处位置特殊,肿瘤在其内生长容易对气管和心脏大血管产生压迫症状,引起相关呼吸和循环系统临床症状,但无症状的纵隔肿瘤亦较多。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外科手术为主要手段。本研究对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8±3.67)岁;体重5.5~57.0 kg,平均(18.30±10.71)kg。临床首发症状:咳嗽8例(18.6%),发热8例(18.6%);胸痛、胸闷8例(18.6%);检查复发2例(4.7%);其他症状8例(18.6%),包括右上肢体皮温降低1例(2.3%),颈部肿块1例(2.3%),阵发性头痛伴呕吐1例(2.3%),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1例(2.3%),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后纵隔肿块1例(2.3%),背痛1例(2.3%),眼睑及颜面部水肿1例(2.3%),自幼发现肿块8年1例(2.3%);无临床症状9例(20.9%)。

1.2 胸片与CT表现

胸部正侧位片可以初步确定肿瘤的部位、形状和大小。因为原发性肿瘤来源于纵隔中不同的组织,有其各自的好发部位,在术前的初步诊断对术前准备和手术思路有较大的帮助。CT对本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横断面不重叠,易观察肿瘤的部位、范围和解剖层次及密度,除了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定性价值外,结合CT值,还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明确肿瘤有无向外侵润及转移。全组患儿均行胸片和CT检查,部分患儿行增强CT扫描,增强CT可进一步显示肿瘤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气道、大血管、胸壁关系。三维重建后肿瘤更为直观,为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1.3 手术方法与并发症

手术治疗前参考CT的定位,结合术前肿瘤性质良性或恶性可能的预测,决定胸部手术的径路及范围。上纵隔和前纵隔肿瘤可选择胸骨正中切口、前外侧切口和右侧腋下纵切口,但正中切口不作为首选。后纵隔肿瘤可根据肿瘤位置来选择患侧的后外侧肋间切口径路,肋间隙位置可根据肿块上、中、下的范围而定。在小儿一般不需作肋骨切断,撑开器可以将上下肋骨撑开,手术视野暴露较满意。全组患儿正中切口5例,前外侧切口13例,右侧腋下纵切口6例,左后外侧切口11例,右后外侧切口8例。全组术后渗血1例,术后4 h胸腔引流液共300 mL,给予止血,输注红细胞1单位、血浆100 mL治疗后,未再渗血,第4天拔出胸引管;肺不张2例,雾化吸入,拍背吸痰,鼓励患儿咳嗽后肺复张。没有复张性肺水肿发生,但有其他文献报道有该并发症均发生[2-4]。

2 结果

43例患儿中恶性肿瘤19例(44.2%),良性肿瘤24例(55.8%)。以节细胞神经肿瘤最多9例(20.9%),其次为成熟畸胎瘤5例(11.6%)和神经母细胞瘤4例(9.3%),余为其他散发病例类型;以后纵隔最多15例(34.9%),其次为前纵隔12例(27.9%)和上纵隔11例(25.6%),中纵隔5例(11.5%)最少。详细情况见表1。

完整切除肿瘤22例(51.1%),其中包括与神经外科合作切除侵入椎管内肿瘤2例,与头颈外科合作切除侵入颈部肿瘤2例。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46.5%),行活检术1例(2.3%)。术后随访2个月~3.5年,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其中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转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3个月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1例术后回当地医院化疗,目前病情平稳。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

纵隔肿瘤为胚胎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异常组织或来至纵隔组织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其发病年龄为出生至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胚胎组织来源多样,故纵隔肿瘤来源和类型较多,全组43例,共计有22种病理类型,且病理类型与其他文献报道也有所不同[3]。有文献报道小儿各类纵隔肿瘤各类神经源和淋巴性肿瘤居多[5]。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考虑与样本量有关系。临床表现出现多样性。从X线检查偶发的无症状到侵袭、挤压症状和全身症状均可出现。小儿胸腔容量小,故更易出现症状,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咳嗽、发热。尤其是前纵隔肿瘤压迫气道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端坐呼吸和喘鸣等呼吸系统症状[6]。全组咳嗽8例,发热8例;胸痛、胸闷8例;亦有其他表现,如本组有压迫上腔静脉、头面部出现水肿症1例,右上肢体皮温降低1例,颈部肿块1例,阵发性头痛伴呕吐1例,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1例,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后纵隔肿块1例,背痛1例。没有临床症状9例。所以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工作中不明原因非典型症状应考虑到本病。

3.2 检查与诊断

纵隔肿瘤大多应用胸部X平片首先发现,现在影像学发展日新月异,但X平片仍未被淘汰,由于其价格低廉、检查快捷和辐射小的优点,也是儿童肿瘤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7]。胸部X平片可以发现和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有文献报道其准确率可达93%[8]。CT检查可准确显示纵隔组织相互关系,并明确病变部位范围、解剖层次及密度。可据组织密度鉴别囊肿、脂肪性、血管性、骨性及钙化点,从而对肿瘤定性,可确定有无侵润及淋巴结转移,利于手术范围的评估。全组患儿均行胸部X平片和CT扫描。超声可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囊性或实性,全组患儿有3例使用。磁共振多方位成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可清楚显示肿瘤与椎体、椎间孔的关系,以及对脊髓有无压迫。3.0 T的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后,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9]。全组行磁共振检查5例。这几种检查均可靠,但CT带来的辐射较大,儿童CT检查放射剂量是普通X线平片的数十倍到数百倍[10]。原则上诊断要确切,又要对小儿损伤最小。磁共振检查较为安全,但镇静要求较高,在我院应用不多。综合各种检查结果,更好的为外科诊断、手术提供指导。

3.3 外科治疗

小儿纵隔肿瘤一旦发现,均应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诊断[11],以便进一步治疗。不同类型纵隔肿瘤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尽相同。国外文献报道良性胸腺瘤预后良好,侵袭性胸腺瘤合并或不合并转移,放化疗生存率较高,完整切除可提高治愈率[12];不成熟畸胎瘤需要严密随访进展,恶性需要强化化疗及有效控制措施如手术或放疗以确保远期生存率[13];颈部纵隔淋巴管瘤术中不宜强求完整切除,残留囊腔敞向胸腔可减少术后复发[14]。术后处理方式影响术后远期结果,纵隔肿瘤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不同病理类型的纵隔肿瘤与发病部位、年龄有一定关系,辅助治疗方式、肿瘤部位均影响总生存时间[15]。笔者的原则是对于手术难以切除或侵袭重要器官、血管的恶性肿瘤,先行活组织检查,据病理诊断行化疗或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切除,术后继续行化疗或放疗。但也有学者认为,术前放、化疗可能会改变肿瘤组织解剖结构,造成纵隔内组织坏死纤维化,增加手术难度,影响肿瘤的根治性切除[16]。对于巨大纵隔占位且有严重压迫症状的的患儿,应急诊手术切除肿块,延误手术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全组完整切除肿瘤22例,其中包括与神经外科合作切除侵入椎管内肿瘤2例,与头颈外科合作切除侵入颈部肿瘤2例。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行活检术1例。术后随访2个月~3.5年,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1例术后回当地医院化疗,目前病情平稳。但全组随访时间较短,均在密切随访中。手术切口选择要遵循术野暴露好、生理干扰小、易于扩大的原则。全组采用常规手术切口治疗。近年胸腔镜手术及其辅助下的小切口微创手术发展较快,术后患儿恢复快、痛苦小。国外报道合并肺或纵隔损害的肿瘤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17]。国内报道应用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良性、囊性纵隔肿瘤可行且安全有效[18]。

综上所述,小儿纵隔肿瘤临床可无特异性症状,胸部X片及CT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应评估患儿临床症状、肿瘤形状、大小、部位及全身情况,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Bondar IV,Lebedev VI,Pashkov V,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childhood mediastinal tumors [J].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0,(6):3-5.

[2] 王寿青,钱龙宝.69例小儿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2):139-140.

[3] 范崇熙,李英卓,李小飞,等.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的诊治[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6):427-429.

[4] 王建军,黄静.25例小儿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治疗[J].重庆医学,2011,40(33):3401-3402.

[5] Fraga JC,Aydogdu B,Aufieri R,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mediastinal neurogenie tumors [J]. Ann Thorae Surg,2010,90(2):413-418.

[6] Lena A,Edwand YL,Robert CS,et al. Manage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 critical airway due to compression by an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 [J]. J Pediatric Surgery,2008,43(11):1990-1997.

[7] 朱铭.重视儿童肿瘤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4):370-371.

[8] 刘宁.原发性纵隔肿瘤206例外科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05,6(11):44-45.

[9] 王志涛,张志远,王志永,等.3.0 T MRI在纵膈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5):412-413.

[10] Olsen E.Imaging of abdominal tumours:CT or MRI [J]. Pediatr Radiol,2008,38(3):452-458.

[11] 刘文英.小儿纵膈肿瘤切除术[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1):57-58.

[12] Yalin B,Demir HA,Ciftci AO,et al. Thymomas in childhood:11 cases from a single institution [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12,34(8):601-605.

[13] Bilgehan YL,Hac AD,Feridun CT,et al.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 in Childhood [J].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2012,29:633-642.

[14] 张兴华,皮名安,龚立,等.小儿颈部纵膈淋巴管瘤的外科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21):1681-1683.

[15] 吴正清,童文侠,谭子辉,等.儿童纵膈肿瘤8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5):379-381.

[16] Hack HA,Wright NB,Wynn R. The anaesthetic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 Anaesthesia [J]. 2008,63(8):904-905.

[17] Kenneth WG,Mike KC. American Pediatric Surgical Association New Technology Committee review on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childhood cancer [J]. J Pediatric Surgery,2010,(45):2227–2233.

[18] 刘树立,李龙,王文雅,等.腔镜在小儿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8):676-680.

纵隔肿瘤范文第9篇

为探讨延边地区纵隔肿瘤的组织来源、分布及其病因,为临床早期诊治纵隔肿瘤提供依据,我们对43例纵膈肿瘤标本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标本选自我科近15年间,在我院术后送检的纵隔肿瘤标本共43例。复习所有病历,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每例标本均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试剂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3例中男20例,女23例;汉族22例,朝鲜族21例;发病年龄为1~71岁;20~50岁占65.10%;大多数为良性肿瘤(37/43),恶性肿瘤占13.95%。

2.2 临床特点 以胸痛、 胸闷、 咳嗽、 气短为主诉者26例; 以眼睑下垂、 咀嚼障碍为主诉者4例, 无任何自觉症状者8例, 吞咽困难者3例; 伴胸腔积液、 气管移位者7例; 病程在5d~15年之间; x线诊断率79.0%, ct诊断符合率93.0%。

2.3 病理特征 标本大小在2.0cm×2.0cm×1.5cm~30.0cm×20.0cm×15.0 cm, 最小者为胸腺瘤, 最大者为畸胎瘤。 畸胎瘤所占比例最大(12/43), 均为良性; 2例恶性淋巴瘤直径均超过10 cm。 镜下所见: 畸胎瘤可见三胚层分化成熟组织; 良性胸腺瘤包膜完整, 细胞无异型; 恶性呈浸润生长, 小叶结构破坏, 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核分裂、 坏死; 霍奇金淋巴瘤呈结节硬化型; 恶性间叶瘤见梭形细胞高度增生, 异型性明显且浸润生长,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明肿瘤细胞来源于间叶组织, 并向多方向分化。

2.4 肿瘤的病理类型、性质和部位统计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纵隔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来源于纵隔内脏器或组织的异常发育。本组良性肿瘤占86.05%,恶性肿瘤占13.95%,与国内外有关报道基本相符[1?3]。本组69.70%的病例多发生于1~50岁,再次证实了50岁以下是本病好发年龄,其原因是纵隔内组织疏松,可塑性强,肿瘤大多又生长缓慢,病人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肿瘤已长得较大,往往在中青年时期才被发现。

位于纵隔的肿瘤不论其性质如何, 都会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因而早期诊治就显得极为重要, ct在早期诊断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应对可疑患者常规进行此项检查。 关于纵隔肿瘤的治疗, 目前提倡不论有无症状, 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 都应尽早手术切除, 若肿瘤不能手术切除, 也要设法进行病理活检, 以便尽早确立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本组12例胸腺瘤中有4例伴有重症肌无力表现,其中1例镜下可见:瘤组织内有淋巴滤泡,该病人术后第3天症状明显好转,随访3年未见复发。另外3例胸腺瘤组织内未见淋巴滤泡,术后症状未见改变。因此,胸腺瘤组织内是否见到淋巴滤泡,应该作为伴有重症肌无力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据文献报道,良性胸腺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恶性胸腺瘤多发生在年轻人[1]。本组两例恶性胸腺瘤均发生于68 岁以上的朝鲜族老人,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外科病理学\[m\]. 第2版.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 343.

\[2\] 罗塞, 回允中译.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 第8版. 沈阳:辽宁出版社,2003. 435.

纵隔肿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纵隔肿瘤;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53-01

纵隔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2007年5月~2009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纵隔肿瘤1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岁,胸腺类瘤5 例,神经源性3 例,畸胎样瘤1 例,间叶组织瘤2 例,胸内甲状腺2例,其他2 例。这15例中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纵隔肿瘤的症状

多数良性纵隔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恶性纵隔肿瘤常见的症状有:(1)胸闷胸痛是各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如果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者多为恶性肿瘤。(2)呼吸道压迫症状,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肺、支气管时,常引起咳嗽、气短,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肿瘤溃破会产生肺不张和肺内感染[1]。(3)神经系统症状,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肌麻痹。(4)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肿。(5)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2.2 纵隔肿瘤的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2)体检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3)X线检查可见纵隔肿块阴影或囊性阴影。(4)CT和磁共振检查可见纵隔占位病变。(5)纵隔肿块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3 纵隔肿瘤的食疗方法

纵隔肿瘤的治疗在医疗实践中,都是通过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等措施。但科学研究表明,癌细胞、肿瘤细胞生存的环境都是酸性的,手术等治疗是在杀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损害。病人在接受完治疗后,体质越来越虚弱。根本原因在于癌细胞生存的环境是酸性的,环境改变不了。它就会继续的生长、恶化。通过碱性食物的摄入,改变人体的环境。不给细胞供养它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就不会在继续生长。首先可以控制不再继续恶化,随着体液的改变就会慢慢的变小。食疗是从源头上开始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也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多吃碱性食品[2],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在饿死癌细胞的同时,恢复自身的免疫力。常遇到由于病人和家属的犹豫,误了治疗的时机,以致肿瘤生长很快侵入到重要脏器或者转为恶性失去了治疗的机会,值得引以为诫。

2.4 纵隔肿瘤的心理治疗方法

纵隔肿瘤患者首发症状往往是胸部憋闷,咳、喘,透不过气来等,常让人有一种十分恐惧的“濒死感”,因此,作为心理治疗的首要环节,就是纠正人们对纵隔肿瘤的极度恐惧之认识,再加上这类患者大都须行开胸术,且有复发之危险,故人们对其恐惧,应告知患者:大多数这类病症经过中西医学的合理综合治疗是可以康复的[3],让他们首先具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念,能积极配合治疗。

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如何帮助患者保持思想闲静、开朗、乐观、形成热爱生命的平和心境,也很重要,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防止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 赵志文. 胸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北京医学会胸部肿瘤新进展专题讲座汇编[C]. 1992:97.

[2] 王道庄. 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 1:27.

[3] 顾恺时. 胸心外科手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8.

上一篇:能耗管理范文 下一篇:肿瘤标志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