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助人行为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21 01:09:53

中学生助人行为的实证研究

【摘 要】目的: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中学生助人行为。方法:采用自编的《助人行为情境问卷》对昆明市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中学生总体助人倾向较高;②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助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③不同年级在助人倾向上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加,助人行为在逐步下降。结论:通过本次调查,为中学的道德教育提供可行的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 助人行为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44-02

助人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重要行为,对个体的品德发展和社会适应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助人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各方面的可塑性都很强。因此本文选取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了解中学生的助人行为。

一、方 法

1.对 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三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共900人,剔除无效被试193人,有效被试为807人。有效回收率为89.7%。其中男生379人,女生408人。初一年级219人,初二年级222人,高一年级185人,高二年级181人。

2.研究工具

自编的助人行为倾向问卷。笔者根据三种助人方式来设计情境故事,以此来考察助人倾向性的大小。问卷共设计了10个需要帮助的情境,每个情境后有一个问题。三类助人方式的得分相加,即为该问卷的总得分。

3.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以班为单位,当堂发放问卷并收回,整个测试时间为15分钟左右。

二、结 果

1.中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的现状

研究者自编的助人行为倾向问卷采用的是四点计分,共10道题,满分为40分,最低分为10分。从数据分析来看,本次选取的被试最高分为40分,最低分为10分,平均分为30.16分,说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中学生的助人倾向较高。

2.不同性别中学生的比较

上表数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助人行为倾向上差异显著(t=2.451,p=0.014),女生高于男生。

3.不同年级中学生的比较

上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助人行为倾向上差异显著(F=35.549,P=0)。经过多重比较后发现,初一和初二之间、高一和高二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初二和高一之间差异不显著。

4.是否独生子女的比较

结果分析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助人行为倾向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447,p=0.015)。

5.中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的方差分析

上表数据分析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6.917,P=0.009),年级主效应显著(F=15.948,P=0),是否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著(F=6.852,P=0.009),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三、讨 论

1.中学生助人倾向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助人倾向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李丹等(1996)[1]、王蕾(1994)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张向葵、满晶等(1994)[2]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被试的年龄范围和所使用的量表不同造成的。

2.中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助人倾向呈下降趋势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中学生助人倾向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与张嘉玮、李洋的研究结果一致。张嘉纬等(1993)研究揭示,随着年龄的增长,12~16岁儿童的利他行为呈递减趋势。但与朱丹、刘建媛、李丹等的研究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利他行为增多或没有明显变化的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影响中学生助人行为的因素太多,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选取了不同的影响因素,所以导致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差异。

四、小 结

通过对中学生助人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助人行为总体不错,但在年级、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希望这一调查结果能给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2 张向葵.当前社会形式下儿童-老年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评价应用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