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改善人工流产的发生现状

时间:2022-09-21 10:31:44

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改善人工流产的发生现状

摘要:人工流产率的上升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变化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长,人工流产的社会经济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未婚妇女的人工流产出现显著增长。总的说来,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对人工流产有很大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改善人工流产发生现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60-01

人工流产率的上升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变化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长,人工流产的社会经济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未婚妇女的人工流产出现显著增长。总的说来,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对人工流产有很大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1数据与方法

因子分析用于对诸多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考察,并将自变量简化到少数几个在统计上独立的因子,以代表这些自变量。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了解这些自变量相互联系的程度与方式及其数据结构,然后用因子分析产生的各个在统计上独立的因子来代表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几个宏观侧面。最后将因子分析的结果用于人工流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对人工流产的独立影响。

2因子分析

每个自变量都与其最高度相关的因子相联系,形成某一因子的自变量用阴影加以突显。因子负载代表因子对某一变量的相对影响大小。变量的共同度(h2)反映因子对自变量方差的解释程度,相当于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方差被自变量解释的比例。例如,3个因子能够解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6%的方差,而其中因子1就能解释65%的方差。因子1的特征值为618,能够解释总方差的34%。从阴影部分看,因子1在农村人均食品消费、农村人均家庭设备与服务消费、农村人均住房消费、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10万人口的图书数、企业的平均产值、非农产业中女性的比例等变量上有较高负载,可以代表各省的经济发展侧面。因子2的特征值为610,能够解释总方差的30%,它在每10万人口的医院床位数、每10万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化水平、每万人口的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数、产业多样性、农村人均衣着消费、工业产值的比重等有较高负载,可以代表各省的社会发展侧面。因子3的特征值为313,能够解释总方差的17%,它在剩余的计划生育和社会控制指标上有较高负载,所以可以代表各省的计划生育侧面。3个因子的负载值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计划生育则比较独立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计划生育在中国有着独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够对生育率及其各中间变量产生独立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3多元回归分析

上述的因子分析确认了这些自变量所代表的3个侧面,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然后,通过对因子值系数的回归估计,计算出对应于每个样本案例的因子值,这些因子值就作为自变量值用于对各孕次上人工流产比例的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在P

4讨论与结论

本文用因子分析考察了在以往生育率研究中证实对生育率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变量简化到3个分别代表不同的发展侧面的因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然后用这些因子与各孕次人工流产比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它们各自的独立影响。回归结果清楚地显示,对低孕次人工流产起主导影响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而高孕次人工流产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同时,社会经济因素对高孕次人工流产也有显著而独立的影响,而计划生育对第1孕次人工流产则没有显著影响。对于第2孕次人工流产,似乎各因素的影响基本差不多。3个回归模型证实:在任何孕次上,人工流产的发生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而计划生育只在第2孕次及以上才有显著影响,而到高孕次上则起了主导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如果在推行计划生育之初,人工流产主要受到计划生育的限制,那么到21世纪初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之后,人工流产越来越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主要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结果。同时社会价值观念和性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对人工流产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计划生育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应该从已婚人群扩展到未婚人群,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提高避孕药具使用效率。因此对于避孕和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改善将对人工流产的减少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忠科.中国省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与生育率变化的关系研究:1981-1985[M].中国人口科学,1991:(1)1

[2]蒋正华.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J].人口研究,1986:(3)1

[3]林富德.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1987:(1)1

上一篇: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的临床诊治分析 下一篇:内、外固定结合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