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2-09-21 08:27:2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探讨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三、故事导入法

大多数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四、运用多媒体导入教学,

新编教材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突出,色彩鲜明,加上幻灯片、CAI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无疑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一段威尼斯的风光,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被异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引导:“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为什么?”从图引入,直观形象,既给学生先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能以喜爱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收到“以图导情,以言达意”的效果。教学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映图示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了讲课的感染力。

五、从题目入手导入法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授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从题目入手提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是什么颜色?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让我们共同学习后再解答。”又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我让学生先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学生一致确认“捞”最重要后,顺势引导:“围绕这个‘捞’字,你想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板书归纳,指点学生由此去理清课文脉络,读解全文,大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艺术意趣。“开门见山”的导入,能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结语: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结的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对于同一课题,导入方法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文主题、情感色彩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因势而变,丰富多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