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21 08:24:06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3-01

有位名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意思是盐只有溶入汤中才能被人们愉快地吸收,知识也只有融入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会吸引人情趣盎然地去学习。创设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平常的生活切入、展开、提升,把生活引入课堂,活化教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景中攀登高峰,生成创造,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点就是叛逆心理增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他们渴望在行为和情感上与成人进行“公平交换”,但是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小,在许多场合忽视了他们这种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当他们发现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往往表现为“反抗”或者“我行我素”,否认父母的一切,对父母缺乏理解和宽容,越来越明显的疏远、拒绝父母。如何让学生明白逆反和闭锁心理的危害。针对初中生同龄人间有着共同语言的特点设计了“晓航事件”。采用《儿子正在青春期》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入其中,倾听同龄人的声音,感受晓航父母的愤怒、无奈和心酸。一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老师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来说明理论,让学生觉得熟悉,可以参与探讨,愿意发表意见。学生既享受到参与的乐趣,又体会到参与的价值。在教学中,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了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思维,突出重难点。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实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政治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政治教师在课前就要精心设计疑问、设计探究性问题,课堂巧妙提出疑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和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善于沟通》一课设置了“齐齐烦恼”的教学情景。提出了:(1)齐齐的烦恼是什么?(2)造成齐齐如此烦恼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齐齐你会采用网友建议的离家出走方法吗?(4)我们如何帮助齐齐解决烦恼?

问题目的明确,即分析离家出走的危害,突出“走为下策”的主题。又引出下节课的“沟通技巧”的话题。

3.创设故事、游戏竞赛等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生活需要友谊》一课时,教师给同学们讲了《Whoever finds this, I love you》(谁捡到这张纸条,我爱你)的故事。在舒缓的音乐中,一张张图片随着老师深情的讲述投影到屏幕中:寂静的街道上,一位老人踽踽独行。一地的落叶提醒他,一个夏天来了又走了。在下一个六月来临之前,他还有无数个孤独的夜需要度过。在靠近孤儿院的一堆落叶中,老人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他用颤抖的双手捡起纸条。当他读着纸上稚嫩的笔记时,泪水不禁落下:

“谁捡到这张纸条,我爱你

谁捡到这张纸条,我需要你

我连个讲讲话的人都没有

所以

无论谁捡到这张纸条,我爱你。”

这些话像火炬般的在老人心中炽烈燃烧。他的目光在孤儿院中搜索……两人都知道他们将在笑声雨声中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隔着矮墙交换着亲手做的小礼物。直到有一天,小女孩一如往常的跑向墙边。天黑了,老人也没有出现。刹那间她似乎知道老人不会再回来了。于是她黯然回到她的小房间拿起蜡笔又开始写到“谁捡到这张纸条,我爱你”。

学生们深深地被故事吸引了,叹息的同时也明白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故事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容易让学生一生铭记。在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悦耳、悦目、悦情,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讲解《民族百花园》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讲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在每一个环节都比一比,形成良性竞争态势,教师对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当众表扬,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和满足,同时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通过竞赛或游戏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或者比赛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让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情感的体验,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才能形成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对道德观念和行为体验,诱发道德情感,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觉地抑恶扬善,保持“慎独”,形成道德习惯,并达到完善的境界。

上一篇: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教学探究 下一篇:从《肉蛾天》看商业动画的主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