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精学”的几个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1 05:53:07

影响学生“精学”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堂课、一单元、一本书呈现的知识体系纷繁杂乱,而这些呈现出来的知识中,不可能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一通晓,这不现实,也无必要,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精要,构建知识主体系统,从而做到真正的精学。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达到“精学”实属不易。究其原因,不外乎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 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知识是否丰富

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教师,见多识广,他能从众多的知识中抓住精要的内容,在教学中能分清主次,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抓住知识的主要部分,从而达到“精讲”,然后由“精讲”促使学生“精学”;反之,一个教师如果自身知识贫瘠,在教学中,他只能将一些浅显的、不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或将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一股脑地兜售给学生,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一来,教师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学生稀里糊涂,不得要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要想学生精学,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渊博,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另外,丰富的学识也是增加教师个人魅力的先决条件。

2.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给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很多,影响学生“精学”的方面有:

第一,教师的分析、概括、判断能力。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某一册教材,教师要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出教学目标、教材难点,只有清楚知道这几点,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能“精学”。例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有《松鼠》这一课,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利用视频反复讲解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一堂课下来,让人感觉这是一堂精彩的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究其原因,该教师的分析概括和判断能力不强,未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把握不清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未辨清语文课与生物课的本质区别。这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习文艺性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精学”。

第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传授、学习的引导,主要是靠教师语言的表达。知识的主次、知识的要领,只有教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学生才能明白,试想,如果一个语言啰哩啰嗦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越听越糊涂,何谈“精学”?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教师的范读,语音都应清脆、响亮,词能达意,最好有一定的乐感,当然要学会一定的技巧。这点在语文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二 学生的因素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因素至关重要,哲学上说客体因素只有通过主体才能产生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想达到“精学”境界,自身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自身固有知识

这要求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上没有缺漏,也就是说基础要好。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新知识中哪些主要、哪些次要,从而在学习中能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后进生想要做到“精学”存在很大困难,需教师重点辅导。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如果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不理解,就不能对以后要学的文言文有效地进行学习,也就谈不上“精学”。

2.自身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很重要,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会懂得预习什么、复习什么、上课时主要学习什么,这样就能“精学”了。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肯定会束手无策。

三 教材的因素

一套编排科学的教材,教学重点突出,篇章详略得当,让教师轻易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次一目了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编写体系科学

比如单元编排的主题是否鲜明,单元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单元中所选的课例是否有代表性。如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

2.课例内容是否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

这点很重要,例如,语文课文是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教学的课文是否紧扣实际的生产生活。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我的童年》、《皇帝新装》、《七颗钻石》、《社戏》等课文,学生非常喜欢。

3.是否让学生易读易学

编印编排的知识是否有一定的梯度,能让学生便于自学,便于梳理知识体系。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对文言文的编排是先易后难、先短篇后长篇,基本上能使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文言知识和本课的注释理解本课内容。在文言文知识方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总之,“精学”这一境界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但在现有实际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作为主观因素,能够改变的系数较小,只是在学习习惯上可以对学生加以培养;在教材方面,教师只能为学生适当地选择、斟酌使用,相对来讲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教师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力争提高自身素质,用教师的“精讲、精教”促进学生的精学。

上一篇:大力锤炼“史外功”,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综... 下一篇:高中英语互动教学中的“善教”及“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