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期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4:36:36

经济转轨期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极大,可以造成失业、企业倒闭以及实体经济的衰退,甚至使一国经济倒退几十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金融改革,不断推动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金融部门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提供了融资和服务的支持。但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意识到,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金融风险必须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而这方面的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

何谓金融危机?众说纷纭。《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其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事实上,金融危机是一国金融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的爆发时间通常比较短,因此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

金融危机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概念,它是随着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金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银行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进行了详细论述,此时的金融还属于经济的范畴。因此,金融危机是包含在经济危机之中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金融领域出现紊乱,进而产生金融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部门越来越独立,影响力也在增强,并逐渐脱离经济范畴而形成一个新的范畴,金融危机也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脱离出来,并具有自身演变的一系列过程。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大量出现,金融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增大。而金融危机的概念也随着金融的发展得到延伸,它包括货币信用危机、以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信用关系方面出现的危机,它也逐渐表现为超周期性和超前性。

二、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在此期间,世界经济政治环境风云变化,而我国却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对外开放,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被誉为“中国奇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和资产安全需要。而且,我国金融业始终健康运行,没有发生大的危机,这与我国的国情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总体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我国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机构的设立

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与人民银行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监管,形成了分业监管的格局。2003年成立了银监会,接替了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确立了“三驾马车”的监管格局。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是建立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监控有效地化解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

2.法律体系的形成

1993年起我国开始整顿金融秩序,并于1995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票据法》、《担保法》,1999年又施行《证券法》等金融法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己经建立了基本的金融法规体系。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金融秩序是法制秩序,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使其整个过程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相协调,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对于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监管

我国的金融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壮大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为了增加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从90年代初,我国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资本市场;为了促进商品以及原材料的交易,我国分别在大连、郑州、上海设立了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等等,这些都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并降低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教训,如1995年327国债期货违规事件,2002年的中航油事件,尽管有关当事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些教训对于我们规范市场秩序,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的扩大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国家的信誉担保

相对于世界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不景气时,经常会发生银行挤兑的现象。而银行的倒闭会进一步加剧金融体系的动荡和经济的不稳定。在我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即便原先银行存有几千亿的坏账,原因在于国家对于银行的隐性担保――国家不会允许银行破产。正是由于国家的隐性担保,所以存款人无需担心自身的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从2004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市场化改革,并已经或准备上市,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但由于其内部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的性质没有变,国家对于其隐性担保依然存在,这也是我国金融业没有大的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最近几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及根源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在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上发生了四次较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80年代初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80年代末期的日本泡沫经济危机,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从2007年初至今的美国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都对各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更是席卷全球,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甚至可能带来全球性经济衰退。在信息发达、风险管理技术先进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无可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这充分表明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已经成为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经济难题。

尽管四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各不相同,各国的国情也有很大差异。但是,透过危机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原因,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

1.债务的比重过高

这里的债务不仅指政府的债券,也包括个人的借贷资本。人们持有债务的目的,或进行投资,或进行消费,但前提是人们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和偿债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这使得在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到本国货币价值的稳定。美国金融危机和日本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个人的债务过高。受到经济发展良好预期以及银行低利率政策的影响,两国的居民的投资期望被大大激发,很多人甚至从银行借入大量资本进行投资,金融泡沫不断汇聚。而在经济下滑时,这些人常常资不抵债,并形成银行的坏账甚至是破产,经过一系列的金融传导,金融风暴也就降临了。

2.金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东南亚各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观地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又给予庇护,这不但导致了腐败问题,也把企业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形成了大量坏账,从而转嫁给了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脆弱性。而日本长期强调对金融机构的保护和银行优势地位的确立,这对于其战后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政府长期严格保护下的日本金融机构逐渐暴露出风险管理和内控能力弱化等弊端。美国的金融体系尽管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其监管水平也是最为先进的。但是,通过美国经济学家Kane的“规避管制”理论和动态博弈模型①,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并未达到和其金融创新相适应的水平,特别是在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方面,这也使得其金融体系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3.金融改革过度自由化

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受刘易斯金融深化理论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但很多的措施没有考虑本国国情,过于激进。如墨西哥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走得太快,没有注意到国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政府当局的管理水平,这使墨西哥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并最终形成金融危机。同样在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亚洲一些国家在本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还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实行货币可兑换,或盲目减少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条件,这为外资的大量迅速抽离提供了方便,并减弱了本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为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敞开了大门。

4.货币政策的失误

在汇率政策方面,墨西哥一直坚持“钉住美元”,即使在贸易状况不断恶化,经常项目严重赤字的情况下也一直没有让比索贬值,这严重削弱了其商品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也使其外汇储备不断缩水,而作为出口导向型的东南亚各国也存在上面的问题。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于市场经济的调节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则由于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所致。在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指引下,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上升,其对资本品的投资则极大地推动金融泡沫的产生。

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那么它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让无数经济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话题。凯恩斯认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的不足,而这又主要由投资需求的不稳定来决定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费雪认为危机的原因在于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所引起的过度投资和过度投机导致的,过度负债是经济萧条的直接推到力量,并导致资产泡沫由此泛起,资产价格节节上升。最后由于“意外的负面冲击”使得资产价格暴跌,流动性逐渐紧张,借贷困难,整个经济体系的信贷因此而出现收缩,金融市场变得混乱不堪。后凯恩斯主义学者明斯基则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等资产品价格则为资产可能产生的预期利润及资产未来现金流之贴现值,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凭借预期进行投资,过度乐观则导致了金融泡沫的产生,而一旦行情出现变化,则会投资需求不足,金融市场动荡。他将影响资本品投资需求的投机融资和庞齐融资②看作为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则强调不稳定的信用体系和货币体系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他认为债务结构在引起企业财务困难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将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外部冲击改变了经济预期;信用扩张与经济繁荣相互推动;负面冲击和泡沫的崩溃。

实际上,从金融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危机的内容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最初,金融与经济紧密相连,金融危机也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的产生而导致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独立,金融危机变得超周期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家处于获取金融利润的考虑,发明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它们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经济出现。但是我们知道,资本品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资本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变动,这主要受其供需影响,特别是需求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显得更具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解释墨西哥金融危机、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

历史也以事实一再证明,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目的,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促进实体经济的融资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其次,金融业的发展不能偏离实体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危为基础,不能为了仅仅牟取巨额金融利润而发展金融,金融的规模与结构必须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一致。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外汇风险上升,因此还要加强对于外汇及国际流动资本的管理。

四、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金融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尽管我国金融整体上保持稳定,但其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应当立足于我国实际,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同时放眼世界,从大量的金融危机案例中吸取教训,以推动我国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1.改革监管机构

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路基本上是按照传统金融体系假设,即封闭的市场、稳定的经营区域和在一国运作来建立的。但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混业经营的大势下,这种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具有很多的问题,如重复监管,各自为政;银、监分设导致政策冲突;没有统一监管法规等。因此,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而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国际金融业监管发展来看,走向统一监管是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逐步实行混业经营后,可考虑实行金融机构统一监管的模式。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作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权力机构,全面负责对所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管理,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这可以减少职能交叉和资源浪费、提高监管效率,并降低金融风险。

2.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无法保证金融活动有效、规范地实施。首先是配套法规不完善,大法不少,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却不配套。其次是法律法规普遍缺乏科学定量,实际执行中尺度不易把握,可操作性不强。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对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因此,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努力做到规范所有的金融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国内金融立法与国际金融立法接轨,适应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个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提高法律执行水平。

3.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同墨西哥和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持改革的稳步推进。无论是在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方面,还是在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的金融改革总是立足于我国实际,决不因一时之利而冒险改革。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才避免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使我国金融业受到较大冲击,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而对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审慎地开放资本项目。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再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并根据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资本自由化过程得到有力控制和保障。其次,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

4.保持国家信用担保

国家的信用担保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给银行提供信誉担保,增强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信用担保不利于银行的商业化经营,会诱使道德风险。银行的无形担保使得银行有寻求高利润、高风险业务的冲动,结果是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信用担保必须恰当使用。在经济运行平稳期间,强调银行的商业行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促进其健康发展;而在经济萧条,金融市场不稳定时,则注重银行的国有性质,为其提供隐性担保,减少银行系统的动荡。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1.货币政策要具前瞻性

事实证明,经济、金融内部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而这都可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的稳定,实现宏观的经济管理目标,同时也要考虑货币政策对于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特别是人们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今天,货币政策不能仅仅考虑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样要注重对于金融的影响。政策决策者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其中存在问题,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否则,再英明的决策者也只能沦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如在9.11恐怖袭击后,为刺激经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过于宽松。然而在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我们的错误;这是艾伦・格林斯潘的错误,他是‘连环吹泡泡者’。”③

2.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对于国债来说,首先是要控制国债的总体规模,当前我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国际警戒线,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次,加强对外债的管理,特别是短期国外债务,以防范突如其来的外汇风险。而对于个人债务,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节约、朴素、谨慎的历史文化传统,尽管这不利于刺激内需,但是对于防范投资风险,特别是减少投机融资和庞齐融资却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机构或部门在宣传普及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我国居民的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引导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投资意识的转变。

3.强化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者投资意识的落后以及监管经验方面的不足,在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也要落后几十年。实践证明,相对落后的我国金融体系依然能够支撑我国实体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而发达的金融市场亦可能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但这并不是要我们金融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特别是在其市场监管方面。国债期货、权证等金融产品的出现活跃了市场,但后来的非法交易也给了我们的监管很多教训,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无疑对我们的金融产品的监管又有新的启示。

金融危机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激化所致。而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确立并不断发展。尽管在此期间,我国经济、金融都保持稳定,没有大的危机发生,但是这也与当前我国低水平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我们决不能忽视金融在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后有可能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显得非常突出和棘手,甚至危害到经济的稳定。新时期,我们提倡和学习科学发展观,这对于金融业来说,就是要支持经济、控制风险、保持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保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注释:

①金融机构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会进行一些创新活动以规避监管当局,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当金融机构的创新出现以后,监管当局可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进行新的监管,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管制―创新(规避管制)―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

②所谓庞齐融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

③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的教训[N].金融时报,2008-8-21。

参考文献

[1]徐滇庆,于宗先.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滇庆.金融危机管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5).

[3]吴昊.防范金融危机的新思考中[J].甘肃农业,2006.

[4]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1999.

[5]张灿.金融泡沫理论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薛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孟凡祥(1981―),男,中央党校2007级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上一篇:基于G-S模型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在价格... 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