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09-21 04:35:03

浅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走向21世纪的道路,全新的知识之门正向我们敞开。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塑造众多的创造性的灵魂,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教育事业责无旁贷。作为基础工具课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不断地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学生的学习有着由“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轨迹。如何让学生能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呢?这并非“满堂灌”就行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还要坚持走发展学生语言的路子,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育思想方面要摒除以教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思想。然而,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方面,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这样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束缚。试问如此的教学又怎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与兴趣是互相联系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会进取、主动。相反,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必会成为一种负担。古今中外,科学巨匠,文坛泰斗的杰出才华和巨大贡献都是与他们对某方面的浓厚兴趣息息相关的。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把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的晏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在教学中,我注意以表演体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的情境之中,借助语言、录像、CAI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良好的气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这更有利于促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锦上添花。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会燃点智慧的火花。当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的培养。在学习课文《五彩池》一课,我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但并不急着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作者看到眼前一片怎样的景象?如果是你看到了,你会怎么样?”再通过读句子引导学生生疑:“你们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学生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而且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多角度有序地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深深地体会到: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化,老师主导的地位充分体现。通过“从疑入手,以疑导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可见,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因素。如教儿歌《小小的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在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穿梭的情景。如教《荷花》一文,文中有一段:“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段的描写富含诗意。要想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就必须凭借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形成与文字描述一致的内心视像,以达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美景图,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人均产生感情共鸣。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时,我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要是你能到公园看一趟荷花,你能看到什么景象?”在老师富有感情的启发下,学生们便兴趣盎然地畅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可见,让学生积极想象,学生就能学会创造出新颖的景象。

总言而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一都中心小学

上一篇:热胀冷缩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下一篇:加强语感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