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21 04:16:14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 要: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等学习品质。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 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我们要培养孩子“爱”数学的兴趣,注意孩子各方面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培养的根基是良好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之中。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古希腊学者视数学为哲学的起点,是学问的基础。伽利略认为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数学像一座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用发现的眼睛探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1.创设思考情境。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提供思考情境。在讲授100以内数的顺序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交流规律。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百数表,在完成过程中我提醒学生在这张表中藏着许多规律等待着小朋友发现。作为提示我画出三个版块:横着看、竖着看和斜着看,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选出几行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选几列读一读,你又发现什么?斜着读一读呢?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分小组比赛,比一比哪组收获最多。在这样的情境下,每一位小朋友都积极思考,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2.提供展现机会。学生一直都是学习主体,老师只是引领者,成功的课堂要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讲解在方格纸上比较三支铅笔长短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比较的?请李言小朋友回答,他想到的是数方格数,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他跑上了讲台,接过我手中的教棍,有模有样地带领大家数起来,讲得清晰自然,我表扬他这个小老师非常合格。看到李言这么神气,其他小朋友在羡慕的同时也有要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又有两位小朋友上台讲解不同思考方法,课堂顿时达到高潮。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善于倾听的习惯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听课是我们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

1.以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在新授100以内比较数的大小时,当看到小松鼠和小兔子在沙滩上拾贝壳的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被吸引,我乘机指出小松鼠和小兔子要进行三场拾贝壳比赛,每一次比赛谁拾得多谁赢,现在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愿意吗?这时,全班小朋友都兴趣高涨,暗暗要争做最公正的小裁判。在小裁判这样的身份背景下,都有一种责任感,很愿意积极思考比较方法,并乐意跟大家分享。于是整节课在三场比赛的背景下轻松愉快地进行着,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易掌握了三种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以鼓励性话语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教师要用肯定的眼神、期盼的话语、真切的鼓励、关爱的小动作教育学生,可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们班的钱晟,他很聪明,但上课爱做小动作。我有点恨铁不成钢,于是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可效果还是不明显。在与语文老师交流之后,我决定改变策略。上课前我特别注意了他,发现他坐姿很端庄,于是我就表扬他坐姿良好,态度端正,果然他开始尝试回答问题,当我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时,及时表扬他今天进步非常大,听得非常认真,这时他脸上露出羞涩又自信的笑容。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提出期望、再鼓励,我发现他听讲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

3.以奖励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在一年级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老师点名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就会自顾自地做小动作。有一次,孙曼菁回答我的问题时,声音有点小,大部分学生更是都没有在听,我当时并没有制止,而是提问:有哪位小朋友能重复孙曼菁的回答?果然不出所料,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惊愕而茫然的表情,只有一两位小朋友举手。我请其中一位最认真的小朋友回答过之后,奖励给她3颗小星星。并做出解释:1颗奖励她上课认真,1颗奖励她倾听别人的回答,1颗奖励她尊重别人,从此在有人回答问题时,课堂上安静多了,更多的人在倾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三、培养孩子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1.回归生活,赋数学以灵性。“生活既教育”,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我们必须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数学素材,以其现实性和生活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增强数学知识的亲和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位置”这一课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学习了数字之后,布置“找一找生活中的数”的任务,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在教学“几和第几”概念时,组织学生模拟上公交车排成长队。然后让孩子们数一数自己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从前往后排在第几。

2.用于生活,显数学之价值。陶行知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的道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分一分时,要求学生分类整理自己的玩具,让学生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分类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价值。在讲授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统计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己)的年龄,比一比谁的年龄最大,谁最小?并向爸爸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设计模拟购物环节:出示几种文具用品的价格,请小朋友分别当营业员和购物者,现场模拟购买文具用品。在买与卖的过程中感受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及计算算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安排家庭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找一找哪些商品的价格是一元,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自完成购物。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

上一篇: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下一篇:中国对日研修生派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