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各种制约因素 开创农机发展新局面

时间:2022-09-21 03:06:39

破除各种制约因素 开创农机发展新局面

【摘要】 特殊的国情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必须面对和合理解决我国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农机服务体系薄弱、农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及受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以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推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关键词】 农机发展问题对策

1.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不断转变。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农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量大幅度增加,作业领域已深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逐步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农业机械已在农业生产各个主要环节中广泛应用,总体上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机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1.1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在各项农业专项资金中,农机事业所占比例少,有的甚至没有农机的份额。近两年国家给县级农机部门下拨的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只有30~40万元,并且主要用于补贴大中型拖拉机,作用不够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低,区域之间、农户之间不平衡,限制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收入差距、农机养护使用支出及柴油价格连续上调等因素,挫伤了大多数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1.2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起步早,有一定基础,但发展仍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较高,播种、插秧、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据统计,我国东北山区耕整地机械化使用率已达56%,而播种、插秧、收获机械化水平还不足10%,水稻收获机械化刚刚开始,玉米收获机械化还是空白。

1.3农机服务体系薄弱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得县级农机管理机构级别降低或与农业部门合并,客观上造成了农机化工作力度减小。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农机基层服务体系,有的乡镇农机管理站资产被平调或处置,人员被遣散;有的虽然还承担农机管理职能,但没有经费保障,多数从事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得不到很好地开展和落实。

1.4农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行依法治机才是推进农机化的根本保障。近几年,虽然有一些农机管理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对引导、促进农机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看,由于国家的农机化立法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尤其对农机化事业的促进、农机产品质量保证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示范引导力度不够、宏观调控手段较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化发展环境的建立和改善。

1.5受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不足时,才适宜实现农业机械化。由于我国非农产业不够发达以及城乡分割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仍接近61%;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国农民劳动力平均耕地只有3亩左右,尤其在山区,地块狭小,在这样的空间内难以推广机械化;农村基础条件落后。多数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适用环境改善缓慢,特别是在山区和贫困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的出行和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村中有许多人没有完成初中义务教育就辍学,如此低的文化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上述原因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只有合理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体讲,就是要强化农机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抓好示范,保障安全,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2.1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要继续发展小麦、水稻、大豆和优质、专用、高效粮豆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鲜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为提高粮食品质服务;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着力推进品种、优质饲料、疫病防治、保鲜贮运、质量检测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能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把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2.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在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农机化要向提高农产品品质方向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的。要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如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推动农机“上高山”,实现山区优势、为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2.3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以政策和法律为保证 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真正做到吃透条款、落实责任、完善制度、规范执法。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全面监督管理,依法对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或者施行许可制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依法对农机产品生产、销售、维修等进行质量技术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权益。

2.4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注重农机技术进步和创新 要强化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集中力量解决农机产品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问题,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管保证工作,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2.5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大力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加强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做到职能到岗、责任到人,确保农机社会化服务到位。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农民经营、使用农业机械提供有关农业机械化信息、示范、培训、推广、流通、维修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和开展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大户、机具租赁和技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农机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新型的农机服务产业链。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将逐渐成为农业机械装备最大的投资主体。

上一篇:探索发展道路 做强棚膜经济 下一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