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达

时间:2022-09-21 01:09:50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达

摘要:初步讨论了国际主义风格对我国近几年建筑表现形式的影响。探讨了建筑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下的表达形式。分析了最近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设计手法的实例。

关键词:国际主义风格;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领悟和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艺术思潮和建筑风格纷纷涌入设计行业。在这各种风格中,国际主义风格以其商业性、形式简洁大气,体现高科技手法得到很大的推崇。再加上为满足各种需求对建设数量的片面追求造成的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迅速发展的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总会发现相似的建筑。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模糊成为了眼下中国现代建筑以及建筑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起源和特征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边缘科学。“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它起源于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风格,其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的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第一,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的,富豪的。当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社会阶层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穷人和富人并不多。于是他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形成了国际主义设计,为富有的人们做设计。第二,商业性的。国际主义在美国富裕的环境下抛弃了一战后对于工业化和当时的贫穷的社会状况进行的探索性设计,它是一种商业的设计,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形象和符号。第三,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功能,只要功能符合,形式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国际主义在这点上却,成为了形式至上的风格。由于这种风格代表了大企业、政府、权利和现代化,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形式,功能也就被忽略。第四经济效益的。国际主义追求的却是它的经济效益。他们不在乎花很多的钱来建造一个建筑,他们更加看重建筑本身日后能够带来的财富。

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钢铁、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简练大气的高层建筑和造型现代独特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建筑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的一大标志。在一段时期内,当这些简练高技的建筑刚刚出现在城市中时,一度被视为是经济雄厚、进步、现代化的标志。

二 传统文化和地域性的思考

如何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呢?不仅是中国建筑师,各国建筑都在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实践。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而对于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关注。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炼地方要素,从而突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统一和统一性,这些要素来自于场地的地形地貌,营建的结构和构造系统以及由此演化生产的营造美学法则。而要想做出“中国精神”的建筑,就必须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民族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适合的并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

吴良镛先生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第一,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是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蕴以新意,以启发当前的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

三 实例分析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客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当这个大型的建筑出现在大家眼前时,不仅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西南大都市的门户和文化的名片,成都的重要地标建筑,设计师们为这座集科技和地域文化于一身的车站赋予了多层的文化地域寓意。融入独特青铜面具艺术元素的结构造型,舒展、张扬的屋檐,这些元素都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体现,从这些抽象元素中深深捕捉到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的影子。独特的川西风格竹编幕墙以及檐口的雕刻,展现汉蜀文化的宫阙和雕刻艺术,体现成都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建筑与城市轴线相契合,与塔子山公园九天楼遥相呼应。成都东客站集优美造型和先进功能为一体,达到建筑与科技的和谐统一,达到了与场地协调,与城市文脉与地域文化相契合。

四 结语

作为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认识在形式层面上,而需要透彻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将这种感悟升华极至,转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寓无形于有形的精神。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58.

[2] 孔宇航,王原,刘九菊.地域性思考 整体性设计[J].城市建筑,2009(06)

上一篇:试论居住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下一篇:象征符号学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