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抓难点质疑,提高课堂效益

时间:2022-05-11 12:13:03

善抓难点质疑,提高课堂效益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于无疑处善生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求异思维,在边读边思中寻疑问难,养成好思想问的习惯。自问自解,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经常提问的学生,自然就会自觉地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反复,不断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导疑问难 自疑自答 互疑解难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好问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释疑,通过求疑释疑,促进学生多思善思,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导疑问难,培养读中好思、想问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问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于无疑处善生疑,从平常的词句中发现不寻常的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求异思维,在边读边思中寻疑问难,养成好思想问的习惯。

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标出疑难字句,提出疑难问题,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求文中的疑问,逐渐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更好地去体悟语言文学所蕴含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而且印象深刻。

我在教三年级《燕子》一课时,在指导理解最后一节的“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时是这样处理的: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问:“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细线呢?”

(生觉得很有道理,不住地点头,于是立即进入思考,随即同桌展开讨论交流。)

生1:因为作者是从离地面很高的地方看,而且是远看,因此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用“痕”说明了线的细。

生2:说明作者用词的准确,“跟”、“条”也可以用,但用“痕”字,把电线和燕子组成的五线谱写得更逼真了。

……

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抓住难点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启发和示范,学生的探究思维被激活了,自己探索问题的欲望和兴趣油然而生。

我在上课时,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善于抓住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借此示范,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提问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供大家讨论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

《鸟的天堂》一课最后一节中理解两个“鸟的天堂”是难点。因此我就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先让他们自己充分地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不理解的提出来。交流时,有位学生问:“老师,课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通过对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比较,学生悟出了第一个加引号是因为引用别人说的话;后一个是作者亲眼看到的,那儿的确是鸟儿生活的乐园,名副其实的,因而不用加引号。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自疑自答,培养读中会问解疑的能力

自提问题,自己试着解答,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质疑、探讨,也能分析理解出来。经常提问的学生,自然会自觉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就很强。

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读书,找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大多能自己在课前扫清词语障碍,并读懂文章意思。关键是要指导学生从不懂的句段中提出问题,努力尝试着解决。当然,开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疑,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内容,自主探究,自己试着解答,完整地经历学习的主动过程。

三、互疑解难,培养读中善问互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环反复,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取分组对抗多种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对同学的质疑能充分调动学习热情,课堂上呈现的是一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在教学中,可以让四人为一学习小组,组长由组员轮流担任,让学习小组真正运转起来,不走形式。小组活动时,聚精会神听别人发言,边听边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勇于表现自己,友好地合作。学生在小组中互疑互助,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让伙伴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兴趣浓,而且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相互启发、补充意见。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他们分成若干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合作解决。同学们兴趣盎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一位学生提问引起了该小组成员的广泛兴趣,大家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这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样题目叫‘草船借箭’?怎么就不用‘诈’或‘骗’呢?”问题一出来,小组成员就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用‘借’好听,用其他的似乎是贬义的。”有的说:“诸葛亮的行为如果是现在,也许是一种诈骗行为。”其他人都被逗笑了,但又有同学驳斥道:“两军对战,就要靠以智取胜,诸葛亮计策好,不能说是诈骗,否则,他怎么能称得上军事家?”又有的说:“他这一行为是顾全大局,不是为自己,应该是正确的。”还有的说:“也许过段时间,他还会把箭还给曹操,好借好还嘛,因而这个‘借’用得准。”……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从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各种能力。

儿童好奇好问,教师要热心引导,尽可能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好思好问,导疑解难,逐步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3]一线教师与教育科研.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 下一篇:从诵读中品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