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时间:2022-09-20 10:35:07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研究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对氟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应重视并防止滥用。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合理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口服有效、副作用较少等优点[1],但此类药物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头孢菌素类[2],如果不能合理应用,将会降低其药效,给患者带来不便。为此,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实际临床病例,就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做一简要阐述,以加强医务人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1 作用特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为选择性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复制,导致细菌DNA不能正常合成与修复而起杀菌作用。

2 不良反应

2.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为口服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味觉改变及其他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5%,一般可耐受,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恶心与呕吐的发生可能与神经毒性有关,在饭后或睡前口服用药可减少此类不良反应。

2.2变态反应: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药疹,严重的有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

2.3关节软骨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幼龄动物软骨毒性的机制可能与游离镁离子的减少有关,该类药物可与镁离子螯合从而影响镁离子在软骨细胞代谢中的功能[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软骨毒性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此类药物均可致幼龄动物软骨损伤,主要影响幼小动物的骨骼增长板(除骺-关节复合体外)。一般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虽在人类尚无报道,但是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不能用于18岁以下人群[2]。

2.4光敏毒性

个别患者可出现光敏反应,常为急性发病,于暴露后出现红斑、皮疹甚至水疱,一般停药几周后可以恢复,但个别患者长期使用有导致皮肤癌的报道。光敏反应好发于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免在阳光下曝晒,对于一些对光敏感的患者应换用其他药物或选用光敏毒性小的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不宜选用司帕沙星。

2.5肝肾毒性

肝脏毒性表现为生化指标异常(如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黄疸。国内报道以肝功能损害居多,多为一过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与喹诺酮药物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有关;国外报道的肾损害多为间质性肾炎,发生率为0.9%~4.3%;

2.6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中枢反应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视物不清等,严重可引起妄想、昏迷、痉挛、震颤、惊厥发作或抑郁。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不同形式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约为1.5%~9.0%。

2.7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有直接改变心脏节律的潜力,且其发生率与剂量有一定的依赖性关系,表现为心慌、心悸、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心肌炎,有时伴有心律失常,有房颤、预激综合征及休克等报道,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对于有心脏方面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患者不宜使用心脏毒性大的喹诺酮类药物如司帕沙星等,且应避免与可延长QT间期或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红霉素及西利等合用。

2.8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喹诺酮类药物在碱性尿中易形成结晶尿,可致血尿、尿素氮升高,甚至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尤其是对儿童可能导致特异反应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未成年人不宜用本类药物。

2.9血液系统毒性及其他

有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再障报道,均为可逆性。致球后视神经炎、溶血性贫血、颅内压升高等报道极少。

3 讨论

临床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考虑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检查,在最大限度发挥其抗菌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防止滥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有助于降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新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典型药例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3-454.

[2] 蔡卓倩,陆基宗.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新进展和临床应用.药品评价杂志,2006,3(3):220-222.

[3] 孟拥军,朱蓓德.19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药物警戒,2006,3(1):33-35.

上一篇:益肾宣痹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 下一篇:解脲支原体在新生儿泌尿生殖道中的感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