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9-20 10:29:4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每年受TBT影响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额的25%以上,约为400-500亿美元。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多亿美元,名目繁多且日益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技术法规与标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目前,美、日、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纺织品出口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正好是技术壁垒的主要发源地和使用者。特别是在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TBT将成为主要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TBT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害有机化学品的限制与禁止

由于纺织品在前处理和印染过程中要接触大量的化学品,而纺织品又与人体健康和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很注重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限制和禁止。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禁用的化学品主要有巴拿马粉、溴代乙酸、甲醛、多溴联苯等,有一些化学品的危害一经证实,这些国家将立法采取行动加以限制和禁止。

2、偶氮染料的限制与禁止

印染是大多数纺织品加工必不可少的工序,有部分染料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欧盟都规定了有关纺织品染料的使用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纺织品印染生产和管理都比较落后,一些已被进口国淘汰和禁用的染料仍在使用,这显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

3、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严格限制

纺织品服装中含有的重金属有砷、镉、铬、钴、铜、铅、汞、镍等,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和空气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使用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染料和印染加工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类重金属助剂等。德国、丹麦等许多国家均对上述几种金属在纺织品服装上的残留量做出规定。

4、服装附件的质重要求

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进口服装的附件如纽扣、拉链和装饰物等都做了规定,并以立法的形式将有关的规定标准化,如纽扣、拉链、装饰品等金属物。2001年底,中国30万件出口夹克衫因其上面拉链的重金含属量超过欧洲国家环保标准遭到其退货,损失几百万美元。

5、对阻燃值指标的要求

许多欧盟国家明确提出纺织品的阻燃性指标,如:英国和爱尔兰禁止床垫使用阻燃性能不佳的聚氨酯合成的泡沫塑料,儿童睡衣要求必须进行延迟燃烧试验等。

6、附加生态标签

发达国家关于生态纺织品服装的绿色标签和生态标签主要有Oeko-Tex Standard 100、Eco-Textile、Clean、Fashion、ToxProof、Steilmann、Otnl00及阳光标志等。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纺织品及其他许多产品必须带有这些标签方可进入该国市场。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有关环保的法令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我国虽然于1998年先后了GB/T17592、GB/T17593、GB/T2912纺织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需要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技术问题。同时,我国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虽然我国环保局于1998年8月3日颁布了“绿色植物纤维纺织品”环境标准,但是,我国技术标准有18000多个,采用的国际标准仅有7000个,不到38.9%。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繁多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的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如:在2001年1月至10月,在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所受理的321批出口纺织品中,就有201批产品因只符合国内标准而未达到国外标准被退回。

2、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标签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物的处理,很少考虑其对人生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有相应的法规,但要求标准也不够具体。特别是在印染行业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导致的污染更加严重。在生态标签认证方面,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瑞士纺织鉴定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3年4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360张证书。在这36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却更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

3、出口企业自身对技术壁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并且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克服或预防,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如:据国家工商局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德国禁止用118种偶氮染料后,在国内还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1、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TBT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2、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纺织品、服装出口品在研制、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对于纺织品、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产品是用于出口还是国内销售,都禁止在纺织品、服装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有毒、有害染料、助剂和各种化学物质。同时,我国还应组织专业力量,加强生态纺织品检测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加快我国纺织标准版本升级步伐,对我国纺织品的检验和出口起到真正的指挥作用。

3.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0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TBT的有利武器。

4、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热点,也成为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企业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技术和信息,将最新的绿色技术应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去,学会从顾客的需要和利益来开发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对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到的TBT进行划区分,利用WTO规则予以区别对待。对于不合理的TBT,我国可以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进口国协商解决;对于进口国正当合理的TBT,纺织品出口企业就要严格按照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来组织生产。

其次,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出口企业要随时注意贸易对象国的技术贸易壁垒动态,积极与驻外使领馆经商处联系,获取一手资料,研究相关对策。要采取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特别是国外对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规定,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标准应有所不同,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

最后,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多边协定中技术性贸易条款的谈判,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有关纺织品服装方面的国际技术标准,或在某些国际标准中附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等,减少和削弱TBT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一篇:农民增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下一篇:现金流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