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现状调查

时间:2022-09-20 10:08:38

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现状调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都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形形社会矛盾的频发导致公众心理渐趋不稳定、冷漠、困惑、拜金等不健康状态。根据十精神,重大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对重振社会士气,积聚温暖正能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四川频频推出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典型,汶川震后,四川重大典型的推出更是令社会耳目一新、感恩奋进。但在社会心态、新媒体等因素影响下,典型宣传出现了机制不全、针对性不强、方式刻板等问题。本文以2013年3-4月的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重点研究宣传培育机制的改革创新。

典型宣传是我国宣传工作中重要的宝贵经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重大典型指具有鲜明时代性、突出先进性、广泛群众性和显著导向性的先进人物。宣传培育指将其事迹提炼升华至一定高度,使其影响力从基层逐渐传播至省内、中央等层面,同时,也指对典型本人的后续培养发展。

十六大以来,尤其汶川灾后,四川推出了一大批全国瞩目的重大典型,掀起了“正能量”的热潮。在社会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亟需重振社会士气的关键时期,根据十对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2013年3-4月,调查组进行了“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的改革创新研究”专题调研。调研以成都、绵阳、南充三个典型众多的城市为代表,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10万余字,与200多名干部、群众代表及典型交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发放调查问卷5000份,回收5000份,有效率达到100%。

一、近年来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工作现状

十六大以来,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工作成绩斐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推出了王顺友、文建明、叶志平、菊美多吉、5.12抗震救灾英雄群体等一大批全国重大典型。据调查,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培育工作的优势是:

1.注重挖掘定位,树立时代楷模

将典型选树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塑造独特的典型形象。如养路工人的优秀代表陈德华,宣传人员两上雪域高原,深入到海拔5000米的川藏公路雀儿山道班,实地体验其工作生活环境,走访其家人和工友,获得大量一手素材,最后用“雪山高原铺路石”这一形象化的比喻来定位,成功塑造了这个典型的鲜明形象。

2.注重宣传技巧,增强传播效果

在宣传内容中,注重综合运用配乐、特技、口述、蒙太奇等艺术手段,大大增强了视觉听觉效果,营造出感人、振奋的氛围,真正做到了让重大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调查显示,68.8%的人认为,感人事迹是典型令人印象深刻的最主要原因。

二、存在的问题

在商业文化、公众心态、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下,四川省重大典型宣传还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重大典型发现培育机制尚不健全

当前主要通过单一的行政渠道来选树典型,环节众多节奏缓慢,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重大典型线索。另外,典型选树面较窄、平衡度不足,未能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和代表不同的社会群体,示范作用也未能有效辐射到各个领域。这与四川还未建立发现培育、宣传推广与涵养储备三者并重的工作机制有关。

2.宣传报道多采用刻板模式

长期以来,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已形成了一些刻板模式:党政干部必然废寝忘食不顾病痛;爱岗敬业者都是无私奉献多病多灾等。调查显示,“不认同典型宣传的主要原因”里,“与现实生活脱节”和“过于煽情和拔高”占了较大比重。

3.重大典型宣传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典型宣传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强化宣传队伍建设、配备宣传人才亟待加强。同时,典型宣传经费较为紧缺,个别地方对典型人物和典型宣传工作人员待遇上关注不足,缺乏必要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三、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的理念转换

典型宣传工作应以新闻传播规律为指导,遵循新理念:

1.机制创新,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典型宣传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也取决于其传播能力。创新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的核心是将其打造成为现代传播体系,具有统筹协调、责任分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传播能力强大的特点,典型事迹能更广泛地传播、更有力地引领社会思潮。

2.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新平台。很多时候,网络媒体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调查显示,获取典型事迹的第一途径,有1/3的人选择了“网络”;与典型事迹的互动,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网络发帖、微博微信等。

宣传工作应扬长避短,整合自身政治优势和商业门户网站品牌优势,制定宣传策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网帖等方式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受众,抢占舆情制高点,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3.双向互动,与大众产生共鸣。典型报道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采用符合大众情感、习惯与思维的宣传方式,注重双向互动,充分接收地气,在情感与认识上与大众产生共鸣,及时洞悉受众对典型宣传的真实反馈,使典型宣传成为群众愿听、想听、爱听的精神引领。

在重大典型宣传工作中,应着力于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完善重大典型宣传培育机制

1.注重渠道畅通,完善发现跟踪机制

(1)建立重大典型共享数据库,注重动态维护。由党委宣传部门设立一个专门的重大典型数据库,储存各地各部门、媒体关于重大典型的基本信息,以备随时从中浏览、拣选、跟踪值得选树的重大典型。数据库的动态维护管理应设立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定时输入、定时更新、定时删除、定时保养等环节需要专人负责,保证数据库始终成为党政部门和媒体、企事业单位选树重大典型的最重要信息来源。

(2)党政各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规定时间内由党委宣传部召集主持,党政各部门汇报整理关于本部门有可能成为重大典型人物的线索和跟踪材料,按重要性、可行性排序形成统一的文字材料,输入共享数据库。

(3)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基层信息员是离先进人物最近的基层宣传工作者,从目前的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看,应出台《信息员队伍工作职责》、《基层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等监督管理制度,与信息员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等。

2.注重社会认可,完善审核评价机制

(1)设计一套完整的审核评价指标体系。审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物的时代性、独特性、引导性、真实性、媒体报道、群众评价等因素,尽可能地体现量化指标,从而为审核评价典型提供科学参照。这套指标体系可以为选树重大典型提供科学参照标准。

(2)内部调查和社会评审。初步确立某位典型后,宣传部门应进行实地调查。调查项目以审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获取一手资料,切实考察比对典型的选树必要性、可行性,然后将考察结果自下而上征求组织部、纪委、人社、工商等部门的意见。将典型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及时反馈、听取群众的评审意见和建议,对是否宣传、如何宣传进行决策。

3.注重多元互动,完善宣传引导机制

(1)设计突出个性、故事化的宣传内容。要针对典型的不同类型采用分类宣传策略,用细节来刻画典型的个性和特征,要把典型事迹写实、写活、写透,讲述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好故事,充分展示典型的时代精神和示范作用。

(2)确立双向互动的多元化宣传方式。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传播,各施其职、各展所长、分工协作、多元一体;注重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协同,体现或庄重或谐趣的宣传风格。新媒体是打造双向互动平台的重要选择,宣传部门要多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作用,可采用微博、微信、网贴等方式与大众互动,及时解答群众的合理疑问,及时采纳群众的有益建议。

(3)确定适当的宣传时机与规模。配合中心工作,找准合适契机推出典型。宣传攻势避免过于集中,注意紧锣密鼓方式和后续宣传方式相结合。为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巨额成本,可选择在小范围内,以小规模的方式进行媒体“试宣传”:试探性信息可选择在小范围网络上,舆情监测人员从网络即时跟帖和评价中可以快速掌握社会大众对某位先进人物事迹的评价和反应。根据试宣传效果,调整多元化宣传的规模与力度,使选树的典型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4)运用新形式进一步深度传播。除了“百姓故事会”等社区活动,还要发挥话剧、歌舞、诗歌、小品、电影等文艺作品的独特作用;还可以通过雕塑、纪念馆等固化形式得到长久展示。另外,学生教材也是新形式的一大亮点,学生和教师在备课、学习、复习中了解掌握了典型先进事迹。

4.注重人文关怀,完善关爱保障机制

(1)为典型提供发展空间。重大典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艰苦努力,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在培育过程中,要遵循重大典型成长发展的规律,坚持“不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原则。对于发掘出的“亮点”和典型“雏形”,要把先进典型放到最适合发挥才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为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供舞台,做到人尽其才。

(2)避免过度消费,多管齐下激励典型。对于宣传成功的重大典型来讲,其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典型经常忙于接受采访、出席会议、交流经验,被迫减少了对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关注,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要每隔一定时间与典型进行全面沟通,对典型的宣传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消费他们的示范作用,帮助他们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活动。

(3)在适当时机帮助典型退出公众视野。重大典型具有时代特征,其精力也是有限的。随着时代的更迭、年龄的增加,典型的突出成绩也会逐渐减少,可能不合乎典型的要求了。要建立典型的正常退出机制,人性化地管理和运用典型——当对他们的宣传进入高潮后,要尽快降温,让他们的工作、生活回到普通人的轨道上来。

5.注重统筹兼顾,完善合力联动机制

(1)加强宣传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开辟与群众的互动渠道,如报纸专栏、热线电话、网络问答等,结合社会主题活动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反馈,获取发现、培育、关爱重大典型的一手资料,形成互通有无的一体化联盟,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宣传活动。

(2)加强宣传部门的保障工作。在典型宣传工程中,人力调配、经费流转、物资安置等要素的保障是整个运作体系须臾不可疏忽的重点。宣传部门作为统筹中心,应建立起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灵活机动、效益显著的保障制度。

注:本文为2013年成都市规划课题《成都市重大典型宣传现状调查》成果。

作者简介:

杨嘉嵋,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传播、法律与媒介、政治传播等。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分析 下一篇:与企业员工沟通的五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