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治理的机制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31 06:41:12

食品安全治理的机制设计研究

本文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机制过度依赖政府,社会力量尤其是行业协会参与不足导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由于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构建政府与行业协会协同治理的新机制提出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划分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责任;建立备案制度,将所有从业者纳入行业协会监管范围;授予行业协会相关权力,推行“行业协会连坐制”;设立协会食品安全基金,加强对从业者的经济激励。

一、理论框架

赫维茨1960年发表的论文《资源配置最优化与信息效率》开启了有关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其后,马斯金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机制就是参与人彼此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采取策略性的行动, 即为了获得最大的预期效用或收益,参与人可以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发送错误信息。[1]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是如何在信息分散和不对称的条件下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即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激励相容。即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3]也就是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追求个人目标, 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制度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

二、我国现行机制存在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1.政府占优策略选择及其原因分析

从整个政府的角度来看,促使其进行食品安全治理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法律责任、社会监督等外部压力。

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主,大大降低了法律责任对政府的激励作用。来自新闻媒体和公民的监督往往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对政府产生压力,导致了“曝光一起查出一起”成为执法常态。而作为压力集团,现实中的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导致这种压力的激励作用大大减弱。而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食品安全治理。

2.行业协会占优策略选择及其原因分析

行业协会进行食品安全治理的激励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激励包括维护行业利益的职责要求,外部激励主要包括法律责任、社会压力和政府行政压力。

简单来说,占市场份额越大的企业,基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目的就越关注整个行业的利益;占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往往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导向,对整个行业的利益关注度较低。

行业协会的外部激励来自于法律责任、社会压力和政府行政压力。我国现行法律对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责任虽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追责予以保障,导致行业协会受到外部激励严重不足。

3.企业占优策略选择及其原因分析

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行为的选择基于对“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后得出的预期。

首先,为了达到食品安全标准,企业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其次,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多采取“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不易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再次,由于行业协会力量薄弱、积极性不足,不能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中社会资本对违法企业的牵制作用,使得企业往往舍弃食品安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设计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关键在于找到实现激励相容的突破口。

三、行业协会对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所起的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认为,设计一套好的机制必须满足三个要求: 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4]从这一角度来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解决现行机制激励不相容问题的突破口。

1.“公私”两性使其成为实现激励相容的关键

1997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将行业协会定义为社会中介组织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我们能以此推断出行业协会兼具“公属性”和“私属性”。

首先,行业协会的“公组织”属性是实现激励相容的可能性基础。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必须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其承担食品安全治理责任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

其次,行业协会的“私组织”属性是实现激励相容的强大动力。行业协会的“私组织”属性使对其行为的分析同样可以套用有关“经济人”的一些理论假设,“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5]于是,行业协会具有主动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动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对政府和会员企业的强大激励。

2.信息优势和专业性优势有效提高信息效率

行业协会的会员本身就是该行业的从业者,所以,行业协会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能够较容易地获取本行业信息从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类似于一个半熟人社会,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本,“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6]所以行业协会能够收集到真实性更强的信息,降低信息收集过程中的诚信成本。

3.对“成本——收益”的关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行业协会具有“私组织”属性,所以其在做出行为选择时会高度重视“成本——收益”,行业协会也能够有效判断出本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的重点,从而分配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时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还能够有效降低国家行政成本。对整个国家行政系统而言,将原来全部由政府承担的食品安全治理职责中的一部分转移给行业协会承担,可以有效精简机构、降低国家相关方面的行政开支。

基于上述优势,构建行业协会有效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是解决现行机制激励不相容问题的突破口之所在。

四、政府与行业协会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就要以实现激励相容为目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构建政府与行业协会协同治理的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合理划分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责任

政府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上具有的优势,使其应当成为食品安全与治理的主导者。政府应当制定颁布各项政策法规,并依靠强制力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通过行业协会获取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并决定应急方案的启动;开展针对性检查,避免“运动式”检查;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政府应及时补救,控制问题的发展,并对违法者施以处罚。

具有信息和专业性优势的行业协会也应发挥作用: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协助政府完善各项政策;通过开展行业调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收集行业信息,上报政府、周知群众,做好食品安全危机预警;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及时开展公关活动;对违法会员施以内部惩戒。

2.建立备案制度,将所有从业者纳入行业协会监管范围

要求行业协会对违法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应当保障行业协会能够对企业实施监管。行业协会的管理一般仅及于会员企业,但大多数游离于行业协会外的中小从业者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群体,采取措施使行业协会能够对整个行业进行监管非常有必要。如可以通过建立备案制度,将整个行业纳入行业协会监管范围。

3.授予行业协会相关权力,推行“行业协会连坐制”

对行业协会法律追责的缺失,是行业协会缺少食品安全治理动力的重要原因。要求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有关联的主体承担连带责任能够有效激励主体间的相互监督,所以推行“行业协会连坐制”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行业协会连坐制”,加大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必须以“权责相适应”为原则,即必须保证行业协会具备能够保障其责任履行的权力。首先,行业协会对行业准入应当拥有建议权,即对于批准企业从事本行业生产经营,行业协会可以向政府提出异议,为了避免行业协会实施垄断,最终的批准权应掌握在政府手中。其次,行业协会对违法企业实施的惩戒往往限定于协会内部警告、行业“黑名单”、取消会员资格等,这些惩戒措施对企业根本利益威胁较小,不容易引起企业对行业协会的重视。所以政府可以授予行业协会在紧急状态(如日常检查中发现企业正在销售不安全食品)暂停交易的权力,并由政府视具体情况作出最终行政处罚。

4.设立协会食品安全基金,加强对从业者的经济激励

从业者每年度按照规定的比例,向行业协会缴纳食品安全保证金,行业协会对这笔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如果该年度从业者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则将其缴纳的保证金退还;如果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该保证金将被用于受害者的救助和赔偿。

参考文献:

[1] Leonid Hurwicz.“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in Radner and McGuire,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1972

[2] 舒尚奇,关文吉.机制设计理论与设计过程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4-26

[3]Leonid Hurwicz.“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in Radner and McGuire,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1972

[4] 贺尊,汪红梅.信息与激励:看得见的机制设计——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述评[J].江汉论坛,2008,(2):45-49

[5]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

[6] 罗伯特·D·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195-196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 401120;2.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上一篇:公共参与中的“专家失灵” 下一篇:秀场彩妆 成都“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