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时间:2022-09-20 08:30:36

略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步入了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加入。2007年暑期本人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与会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困惑,甚至是批评。2007年9月至今,本人一直从事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并关注新课程高考形势。现对几年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太多――突显课时数不足。新课程必修共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有四个模块要在高一年级教学中完成,平均每学期要教授两个模块。调查中发现江苏省部分市区作了一定调整,但几乎无例外地发现,各地教师普遍感到课时吃紧。

以高一上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Ⅰ、Ⅱ(一些地区,如淮安、南通、镇江等地,改为先上必修Ⅰ、Ⅳ。)两册书,必修Ⅰ是集合、函数的内容,有两章计36课时;必修Ⅱ是立体几何初步及解析几何初步,共两章,计36课时。这些内容,几乎占了旧教材内容的30-40%,而且要求理解及记忆的量较大。事实上,即便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时安排,一课时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20周左右,中间节假日占去近一周,阶段考试占去一些时间,计算起来一学期只能勉强上完这些内容,根本谈不上期末的复习迎考。

2.知识容量过大――暴露学习效果差。旧教材中立体几何用一个学期来学,解析几何也是用一个学期来学,而现在它们只放在不到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容量可想而知了。和以往相比,随教学内容的加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一节课堂容量都较大,课后又没有时间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

3.结构衔接较散――致使内容脱节。学生升入高中后,普遍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生活,成绩滑坡很大,主要原因是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紧密。如三个“二次”的关系等,初中掌握就不牢,高中数学常常运用到,且要求较高,如在集合的交并运算中,函数求定义域、方程的根的分布中等。

更有甚者,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便使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或者讨论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内在关系时用到了三角函数的知识,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调整了模块顺序的部分地市中,如淮安地区,上必修Ⅴ时,在线性规划中,用到了直线方程中的斜率、截距等概念,而它又在以后要上的必修Ⅱ中,这些矛盾不会随模块的变序而彻底地回避。

再如选修2-3的“计数原理”安排在必修3的《概率》一章之后,感觉在教概率时很不方便,出题讲题时总是不自觉的要用到排列组合的知识,而文科选修教材中根本就没有“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等内容,造成明显的知识断层和逻辑颠倒。

4.信息技术滞后――服务教学淡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因素,如《算法初步》,既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核心,也是数学的基本内容。更不必说,函数知识教学中有“EXCEL”链接内容。虽然现在学校的教学实施已满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但部分教师个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滞后,把握现代媒体教学的素质有待提高,教材中信息技术部分多作淡化处理,致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煌功用淡薄。事实上,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服务作用?怎样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高考中信息技术的考查及计算器的使用如何体现?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5.评价机制模糊――体现新课程理念难。新课标理念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虽肯定这种形式,但一方面课时紧,另一方面对高考考查心中没底,因此教师普遍存在难以作为的情况。尽管目前各年高考考试说明已逐渐成形,但每年都有变化,仍不稳定。这种一卷定终身的考评机制某程度已违背新课程理念,束缚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手脚,使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

二、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

问题的出现总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针对这些情形,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2.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发挥教材优势,注重知识内存联系。

4.提升自身素质,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5.关注高考动向,加强试题研究。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惑及问题。对于我们从事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考验。我们应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及教育教学艺术和手段,努力将新课改工作推向深入。

上一篇:数学课程 第12期 下一篇:在平等和谐中培养信心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