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改 提高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9-20 06:56:09

立足新课改 提高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不仅是文字的组合和言语的表达,更是情感的流露。教材中那些深具情感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与结晶。既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又有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既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又有男女之情、手足之谊;既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又有催人泪下的凄切;既有天地动容的悲壮,又有细雨霏霏的柔婉;既有开怀的笑、会心的喜悦,又有嚎啕的哭和无名的烦愁。这些都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98-01

在语文教学中,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课教学要注重课程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需要在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情景设置,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教师必须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让学生的心灵走进了雪的海洋、雪的世界,激发了学生憧憬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无比豪放的情怀。2重点导学,师生共同陶醉于情感美

首先,教师要“情动于己”,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构思,合理剪裁、组材,并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教学重点,及时给学生以点拨,就会使学生很快领悟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教学的今天,用音乐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可以很容易的使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而更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探求知识的氛围中。3讲故事,用情景感染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于中学生对什么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也很强烈。他们爱看、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本课内容出发引入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应用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共同地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自然的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并在言语中传递祖国丰富而美好的语言,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改进的时候,多想想,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是大多数同学能达到的,在教学过程安排上,如何保障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环节设计上,如何体现好、中、差学生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如何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譬如,我们在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安排全体同学准备3分钟,把超过1100个字、涉及8种不同的发声方法、10多种发声物体的第二段文字复述出来,实际这一教学设计只给了一个同学发言机会而已。完全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是否有能力用3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目标,更没有考虑让多数同学明确本次复述的要求、掌握复述的要点和方法。因此,全体学生的准备是散乱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对其他同学是难以启发的,老师对发言的评价也是随意和模糊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那要求学生边读边理清“那个人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发声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成功。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上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教学 下一篇:浅谈小学作文“作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