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给孩子自由

时间:2022-09-20 06:36:07

案例描述

开学不久,小班亮亮的妈妈来到了园长室说:“园长,我买了一本好书,送给你看看。”我很好奇,家长给我送书,还是第一次!我双手接过书,封面上深蓝色的背景,一个可爱的宝宝正张开手臂,在蓝色的海洋上溜冰,书名叫《爱和自由》。我谢过亮亮的妈妈,猜测着她送书给我的用意。在此之前,我曾与这位妈妈聊过几次,亮亮的妈妈是位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孩子刚入园时,她万般不舍,说他家宝宝一哭就会把嗓子哭哑,老师劝她离开,她还是在窗外偷偷看着孩子,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多月,今天她给我送书来,是不是跟这件事有关?我请她坐下,她告诉我,这是一本很好的幼儿教育书籍,她一直希望孩子能在爱与自由中长大。可经过她半个多月的观察,老师的规矩太多了:上课时,不允许孩子讲话,不允许孩子随便下座位;游戏时,孩子只能按老师规定的方法去“玩”;攀登时,不允许孩子爬到最高处;午睡时,不允许孩子说悄悄话……孩子在这么多规则面前,很难适应,所以每天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至此,我明白了亮亮妈妈送书的用意。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利用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爱与自由》这本书,这本书由著名的蒙台梭利专家孙瑞雪撰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书中处处渗透着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要爱和尊重。正如作者所言:“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幼儿园采用的是群体教育的模式,如何在群体教育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的个性能自由健康地发展?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师教育理念,从“教”孩子变为“爱”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只有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孩子才不用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案例中亮亮的两位老师都是老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孩子要求严格,总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偏离常规,老师就会加以斥责。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会缺乏安全感,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极强的创造力、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格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学习必不可少,为此,我们给老师每月推荐一本好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接纳孩子》……一本本书打开了老师的心扉,爱的种子在老师的心中萌芽。于是,当孩子犯错时,大声的呵斥变成了温柔的讲解,满脸的怒气变成了宽容的微笑。

2.合理引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关爱、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我们让孩子自由选择想玩的游戏,自由选择玩伴,孩们从“要我玩”变成了“我要玩”。幼儿园的学习应贯穿于教育和生活的全过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自我教育,让他们自己思考分析、自主活动,从而发展特长,形成良好个性。

当然对于幼儿不良的个、无视规则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并合理引导、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健康发展,以便幼儿将来能更好地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指导家长正确的育儿观,从“宠”孩子到“爱”孩子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决定着它加入家庭之外的世界的特点。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亮亮的妈妈非常溺爱他,导致他很长时间处于分离焦虑状态,不能融入班集体。通常溺爱型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利己型的,使得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密切与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尽量消除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以达成良好个性培养的一致性。例如,我园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还邀请部分家长上台现场说教;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我园经常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充分享受父母的爱,也让家长发现孩子正在慢慢地成长。只有在爱的阳光下成长的孩子个性才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所说“爱比维生素还重要”。

一学年过去了,亮亮在家长与老师的关爱下,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正在快乐而自由地成长。每天接送孩子时,都能看到他妈妈真诚的笑容。

(江苏省丹阳市折柳中心幼儿园)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让书香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下一篇:隔代教养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