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时间:2022-09-20 05:08:56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丝弦乐器的声音不如竹管乐器,而竹管乐器又不及人唱出的歌曲悦耳、动听。偏爱器乐音乐的我对此很不以为然,直到前两晚连续两场的声乐音乐会听罢,我才对古人的这番见解有所体会。

2012年11月8号,天津小白楼音乐厅,杏坛琴韵——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演出前了解到的情况是,这场音乐会意为声乐艺术交流的汇报演出,包揽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的全部中青年精锐教师、歌唱家,还囊括了几乎各种类型的歌曲,除此之外整场演出的排演更是由著名的声乐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周小燕老师亲力亲为督导。如此高规格的阵容让我对演出充满了期待,在观众掌声中音乐会终于拉开了帷幕。

最先登场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刘芳瑛,演出曲目《虞美人》。印象当中这首词出自初中的语文课本,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哀愁恰似一江流不尽的向东春水引发了无数人为之怅然哀叹。由词谱曲的艺术歌曲《虞美人》在曲调上将这种情感更推进了一步,哀怨之余又多了一种悲泣之感,当晚的演出歌唱家把音量控制得很好,没有恸天泣地的大幅变化,却将幽幽的哀怨弥散开来直入人的心中。第二首歌曲是赵季平作曲、韩静霆作词的艺术歌曲《断桥遗梦》,这首歌虽然在情感上亦属悲情之作,在力度上却与前一首完全不同。歌唱家极具跨度的音域将大跳旋律完美呈现,接连“爱你、想你、找你、喊你”四句略带哭腔的念白将痛失爱情的焦灼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随后四句叙述性的唱腔“桥断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是对美好爱情的永恒誓言。整首歌听起来颇具戏剧性,在情感上更加直白、热烈、荡气回肠。

听罢这样浓厚的悲情之作,由男高音歌唱家赵勇为我们送上两首轻快的地方民歌。《青溜溜青》甘肃回族“花儿”,也许是因为赵勇本身是回族的缘故,这首歌唱来与他的气质很贴合,纯净的音质、高亢明亮的嗓音、纯正的西北口音,再加上黑黑的脸庞,对了,就是这样的画面。接下去一曲山西牧歌多了几分俏皮,尤其是那“嗒嗒、坡坡、溜溜”的叠字拖腔演绎得味道十足,民风淳朴,生活和谐。接下来为我们演唱的是抒情花腔女高音董明霞,一袭蓝色的长裙,一首《蓝色爱情海》,这首歌的旋律极易上口,跟着上句就能哼出下句,我想作为普及大众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是极易流行起来的;第二首《漫步街上》选自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这首咏叹调中普契尼的“随意板”写作手法得到了展示。这种手法是衡量歌唱家艺术修养和气质的重要标志,因为歌唱家不仅要完美地表现自己的声音又要对声音的表达有所控制,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对戏剧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当晚的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歌唱家对音质要求、音色变化以及语言的把握相当到位,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再来几首民族风味的作品换换口味。孟锦慧欢快的《我的中华》和《亚鲁》,杨学进优美的《鸟儿在风中歌唱》《昙华山好地方》接连让我们感受到国粹京剧的魅力,维吾尔族的风情,云南彝族的风光美景。我不禁引发感慨,祖国风景独好,中华文化广博精深。

于丽红老师的演唱把整场演出带入了高潮,她的声、她的情水融,好一个抒情女高音。一首《千古绝唱》唱得人肝肠寸断,“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大气开场,紧接着琴声悠悠和千古绝唱忧怨悲鸣,这两种极端的情感衔接得天衣无缝,下面呼啸而至的前世今生、漫漫人海、天荒地老、千古绝唱更是将情感的迸发延伸到极限,悲壮、苍凉的凄美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掌声连绵不绝。另一首《我多么想》选自歌剧《悲怆的黎明》,这首借鉴了西方歌剧咏叹调创作手法的中文咏叹调,严格地遵守了音乐表现戏剧的原则,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洋歌剧的音乐思维,音乐在表现戏剧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于老师不愧为抒情女高音,两声哭腔的“妈妈”让人声泪俱下,随后的音乐一直在宣叙和咏叹之间转换,对此于老师也信手拈来衔接得相当顺畅,主人公用青春生命铸造胜利的崇高理想被升华了。

经过一股高潮之后,观众的情绪完全被带动了起来,下面的演唱更是引发了高潮迭起。陈剑波老师和方琼老师一个是舒缓悠然的民间风情,一个是浓墨重彩的古色古香,相映成趣、各具特色。最后杨学进老师和赵勇老师为我们奉上了音乐会的收官之作,二重唱《想亲亲》《蝴蝶泉边》,并且带上简单的表演,更为歌曲情感的表达锦上添花,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整场音乐会告一段落。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中国的民族声乐之所以被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作品创作,再加上融贯中西的发声技巧,才造就了唱腔甜美、圆润,音乐朗朗上口的民族声乐,老百姓接受了、接纳了、乐于听了这就是民族声乐最大的成功。回望之前对民族声乐“千人一声、程式僵硬化”的批判,这其中虽道出了一些现在民族声乐发展的弊病,但也有些太绝对片面,至少我在这场音乐会中听到了不同,民族声乐还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我对此寄予厚望。

2012年11月9号,天津大剧院厅,思乡——沈洋独唱音乐会。借着对前一晚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的热乎劲,我又早早来到音乐会现场,与之不同的是这场是美声唱法。上海音乐学院是沈洋的母校,我想这两场音乐会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对沈洋早有耳闻,最早知道他是我们本科阶段思品课教师边敬贞老师的儿子,仅此而已。再后来认识沈洋是在他的个人专辑《重低音》里,他那饱满低沉的声音让我在男高音充斥的声乐世界里找到了一些与众不同。再后来了解就是从这场音乐会之前的导赏老师周小静那里,她说:“沈洋的歌声功底很好,文化素养尤其深厚,涉猎面很广,你跟他聊什么都能聊上几句。”还有人评价说“听沈洋就是听文化”,多么高的评价啊。带着这样三层前期的了解我走进了音乐厅。

翻看节目单才发现正如周老师所说的他的涉猎面确实很广,因为当晚的音乐会总共五组歌曲,分别包括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古代琴歌、西方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选段以及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且不论这些歌曲的艺术和思想深度,单从题材和体裁上来看已经是相当宽泛了。

第一组中国艺术歌曲三首,《山中》徐志摩词、陈田鹤谱曲;《思乡曲》戴天道词、夏之秋作曲;《大江东去》苏轼词、青主曲。同属近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情感上却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歌唱家在演唱时迅速地变换角色,把握各种感情的层次。《山中》词写得很美,“庭院是一片静,听市谣围抱;组成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那么轻柔温暖的爱意,沈洋饱满又不失深情的声线,将这种诗性浪漫完全诠释,意境静谧。接下来一首《思乡曲》同样是挚情之作却多了一丝丝哀愁,他的表现还是相当具有感染力的。第三首《大江东去》,气势十足、气派豪迈,表现了诗人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瞬间沈洋化身为英雄身躯,喻古怀今,音量也较之前的两首歌曲明显放开了很多,历史沉淀于豪杰的无奈之感扑面而来。

第二组理查德·罗杰斯的三首音乐剧选曲,《彷佛是春天》选自《博览会》,《雪绒花》选自《音乐之声》,《迷人的夜晚》选自《南太平洋》都是被乐迷熟知的唱段,这些音乐风格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与第一组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沈洋的表现还是非常到位的,从声音的控制到肢体的变化都是自然顺畅,我们顷刻就被他带入了霓虹闪烁的百老汇剧院。或是春天的气息扑鼻,或是雪绒花的清莹透彻,亦或是夜晚的迷人都在他的歌声里、都在他的表演里。

第三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三首,《在这寂静的夜里》《别唱,我的美人》《春潮》。对这组歌曲了解甚少,只听过其中的《春潮》,印象也不深刻,所以竖起耳朵准备聆听。听罢感觉这组艺术歌曲承接了舒伯特、舒曼的创作传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钢琴伴奏比重很大与歌唱相互辅助、交融,需要演唱者与伴奏者的默契配合;文化韵味很深厚,需要演唱者对诗歌内涵和音乐有着深刻的领会;情感表达更具浪漫气质,直抒胸臆、个性鲜明,需要演唱者全情投入。沈洋的表现渐入佳境,在歌曲整体的意境塑造和情感表达上都相当到位,尤其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他对俄语的娴熟掌握,每个吐字发音都可圈可点。

下半场上来就是琴曲三首,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古老的琴歌,这种形式以前没听过,用古琴和埙、箫、笛子来伴奏更是闻所未闻。满怀期待的一幕终于上演了,伴奏的是天津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李凤云和她的先生王建欣教授。第一首《南风曲》选自《谢琳太古遗音》,在幽幽的琴声中,满带浑厚沧桑的埙声与沈洋低沉的声音同时出发,瞬间耳朵便被这种苍凉又遥远的声音吸引,时而歌声和着埙声、时而埙声和着歌声,低浅吟诵之声不绝于耳。第二首《鹿鸣操》选自《琴学法谱》,这次是古琴、箫和人声的组合。这首琴歌沈洋的声音更有所收缩,听似“压制”的声音却伴着箫声独有的悠长气质被传得更远、更深、连绵不绝。第三首《渔歌调》较前两首听来稍显活泼,笛子伴奏欢快清澈,歌者的咬字归韵也收放自如,气息控制得很好,既表现出了稍许的活泼气质也不失琴曲儒雅端庄的精神。

最后一组歌剧咏叹调三首,第一首《人们已入睡》选自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歌剧《阿列科》中的主角阿列科的咏叹调;第二首《钻石,放光明》选自德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达佩度托的咏叹调;第三首《你曾假装安眠》选自法国作曲家歌剧《浮士德》的梅菲斯托小夜曲。刚听完“正襟危坐”的中国琴歌,乍看下面的曲目着实吓了一跳。这些带有鲜明个性和极具情感变化的唱段与刚刚的风格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心里还暗暗地为沈洋的选择捏了把汗,但第一首唱罢我就全然放松了,赞叹沈洋不愧是经过正宗的歌剧培训和实战演出的歌唱家。这首难度颇高的咏叹调需要歌者通过歌喉将人物内心的大幅度情感变化表现出来,从逐渐攀升的高潮到一步步平稳地减弱,阿列科的心理变化就在他的控制中。还没等我从上一首中回味过来,他马上就变成了魔术师达佩图托的狡诈嘴脸,亮出灿烂的钻石诱惑朱莉叶塔,音色瞬间被角色赋予了戏剧性。最后一首梅菲斯特的小夜曲更是发挥了他用声音塑造不同角色的特长,魔鬼梅菲斯特玩世不恭,诱人堕落,却又不失冷静、深沉、诙谐和机智,这个典型的虚无主义者形象活脱脱地生活在他的表演中,尤其是那几种带着唱腔的不同风格的笑声,传情、传神。

加演了三首歌曲后,音乐会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沈洋,一个80后的大男孩那独具魅力的声音,学贯中西的艺术修养、惟妙惟肖的角色表演和丰富精确的语言天赋令观众折服。

上一篇:徐尧:芝加哥交响乐团北京音乐会 临阵磨枪不快... 下一篇:在音乐中怀念张国荣云和重奏团触动观众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