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神补

时间:2022-06-19 09:50:00

药补、食补、神补均属“养生摄生”的范畴,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补药情有独钟,认为凡补药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可谓“人参误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食补在当今也很流行。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神补应提到三补之首。

药 补

药补是指用具有补益的药物补益身体,用于体虚者,即虚者补之。

补法是中医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方法)。是根据人体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气血两虚等不同病症而设,并结合脏腑辨证而施。有温补、平补、滋补之别。由此可见,用补法是要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温补不当,还可出现耗气、伤阴、动血,气盛上火;滋补不当则损脾碍胃等副作用。

因此,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无虚证者,无需进补,更不可滥补。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只有病后身体虚弱的人,产后或正在哺乳的产妇,正在成长发育不良的儿童和新陈代谢机能出现障碍的老人,久病体虚和手术后的病人才需要采取药补的方法,并且要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够起到补益的作用。并非唯补是利、唯补是用,要走出药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误区。

食 补

食补是指用食物的方法补益身体。历代医家很重视食补,金元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考药攻”。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明确说明合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以及不正确进补也是有副作用的。

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诸如:莲子、山药、扁豆、桂圆肉、大枣、百合、核桃、山楂等均可药用,但又都是食品。对于病后、胃肠功能虚弱的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常常需要食补。通过调整饮食,将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但食补也要讲科学性,要根据季节、时令、个人特质、年龄不同而适时、适量选择。如阴虚火旺体质的人,不宜温补(包括牛肉、羊肉、狗肉);慢性腹泻、胃寒体质的人,就不宜饮用清凉之品;小孩体质稚嫩、纯阳之体,就不宜食用温补之品。特别指出,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发育健康,多用食补、药补,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孩子发育过快,有的出现内分泌失调,性成熟提前,月经提前,或营养过剩、肥胖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神 补

神补是指用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节心理、调整情绪、健全人格,使人正视挫折,协调人际关系,通过精神的愉悦,以顺应自然,适应现代社会而达到心理平衡。所谓“性”,即言人的性格和情操。人的性格豁达与否,情操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变化及生理活动。所谓修身养性就是心理养生,即是从精神状态上达到身心健康。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绪则可以帮助人们战胜疾病。根据研究,人类疾病有50%~80%与不良心态、恶劣情绪有关。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多种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面临诸多压力。很多病与精神压力、心理因素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谓“因郁致病”说。

青少年初入社会,阅历不足,人生观还在逐步形成中;独生子女溺爱有加,娇惯任性,加之学习紧张,或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青年人自信心强,期望值过高,而在残酷现实的落差面前容易失落,这些都是使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所担负的责任,加之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往往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到身心疲惫,有的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过劳死亡,这些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老年人因为丧失工作能力,年老体衰,有的饱受慢性疾病的缠绕折磨,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下降,对外界的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减弱,时生垂暮伤感之情,甚至诱发轻生之念,或存死亡恐惧之感。凡此种种,一旦心理压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必然损身折体。

如何面对现实、面对压力是每个人无法释怀、无法摆脱的,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坦然面对,对于以上这些压力和心理病态,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神补,才可以驱散心中的苦闷和惆怅,寻求精神的寄托。这就需要懂得一些修身养生之道,调整情绪,调节心理,以减轻、释放心理的压力。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波折,只有正视挫折、泰然处之,才可不损身折体。长寿老人都以不发愁、不烦躁、保持情绪乐观稳定作为神补的经验,这些是值得吸取的。保持充分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睡眠不足,轻则精神萎靡不振、工作疏忽,重则头昏、头痛、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如同病态,久而久之可导致疾病。良好的睡眠和大便通畅是最好的养身方式。

广泛的兴趣,增长知识情趣,如琴、棋、书、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壮的体格,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的。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有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才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面对现实,增强抗压能力。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人。

上一篇:电子按摩器的利与弊 下一篇:健康生活,从“足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