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数学复习课的自主生成空间

时间:2022-09-20 04:31:59

拓展数学复习课的自主生成空间

【摘要】数学复习课是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再现、梳理、查漏、补缺、温故、创新的过程。要拓展学生数学复习课的自主生成空间,就要沟通联系,在整合中创新;对比辨析,在思辨中升华;唤醒记忆,在储备中激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复习课;整合;沟通;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35-02

【作者简介】张秀花,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15000)小学数学教研员,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数学复习课是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再现、梳理、查漏、补缺、温故、创新的过程。复习课是一个创新的天地,它给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生成的空间,使他们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融合、迁移、运用,焕发数学实践经验的活力;它引导学生整理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反思数学学习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如果说平日的新课,是栽活一棵棵树苗,那么复习课就好似浇灌一片树林。我们既要让每一棵树根深叶茂,更要营造一片生命自由呼吸的绿色原野。

一、沟通联系,在整合中创新

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更为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在整合过程中创新。以下以“常见的量”复习为例。

一是梳理。将长度、面积、体积的常见计量单位安排在一起,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其中认识长度计量是基础,单位换算方法的掌握运用是重点,难点又隐含在相关重点之中。如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什么1千米=1000米,进率是1000?这要作补充介绍:在千米和米之间,国际上还有百米、十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不常用),1千米=10百米,1百米=10十米,1十米=10米,所以1千米=10×10×10=1000米。

二是熟练。练习同类相邻单位之间的化聚换算,使学生熟练掌握换算的方法,就是转化为将原数的小数点位置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的操作,固化思考模式,以此形成快速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是发展。复习中引导学生弄清各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揭示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内在规律,长度是测量一维线段长短,面积是测量二维平面大小,体积是测量三维空间大小。其中长度测量是基础,面积和体积大多通过长度的测量来计算,是一维测量的发展;两维长度相乘的积就得到面积,三维长度相乘的积就得到体积,以此认识面积与体积概念名称中的“积”与计算中通过乘法计算求结果的“积”是一致的。

复习使得学生进一步厘清体积、面积、长度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在整合中创新,进一步构建认知结构。

二、对比辨析,在思辨中升华

数学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一条有创意、高效益的复习课“主线”极为重要。这条主线将知识的理解、巩固、运用、创新贯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实践、反思、领悟、归纳、总结、升华,促使学生知识的顺利拓展、快速迁移。

如学习苏教版六下分数、百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时,学生常常混淆不清,解题中模仿多于理解,很难表达清楚。在分数阶段复习教学中,就不应停留于孤立式的分类练习。笔者习惯于采用以围绕单位“1”组织题组辨析的形式进行思维训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通过分类凸现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着力提升学生的掌握水平。复习中编织包含单位“1”的题组囊括了简单的一步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两步分数应用题,并且涵盖分率比较与具体数量比较两种思路,创新题组形式。在学生解答练习时,不仅仅满足于求出答案,而是着力于对比辨析,在思辨中升华。

(1)杨树30棵,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1/2,柳树多少棵?

杨树30棵,是柳树棵数的1/2,柳树多少棵?

(2)杨树30棵,柳树比杨树多1/2,柳树多少棵?

杨树30棵,比柳树多1/2,柳树多少棵?

(3)杨树30棵,柳树棵数比杨树的1/2多2棵,柳树多少棵?

杨树30棵,比柳树棵数的1/2多2棵,柳树多少棵?

以上题组的设计,显示由简单到繁复的变化发展,引导学生分层辨析、比较,逐步厘清由简到繁的发展线索。解答中分率比较与具体数量比较的思路并存,建立分数、百分数乘除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引领学生主动走向分数与百分数知识的正迁移,在思辨中提高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复习练习通过以一道题嵌于多道题的背景中,用多道题彰显一道题的独特类型与功能,要求学生在比较中顺应,在辨析中掌握,在对立中同化,促进认知高效建构。结构化的复习练习题组,必然会促进认知结构的有序化、高效化、层级化,带来1+1大于2的认知跃迁,实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理想化认知效果,顺利实现拓展、生成的复习目标。

三、唤醒记忆,在储备中激活

复习是战胜遗忘,发展认知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复习课应“拧住‘双基’,点线交织,融会贯通,促进生成”。以下是复习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教学片段。

师: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师:这是长方体的特征。(出示学生课前整理的知识)

师:请谁来说一说?

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的个数相同吗?

生:相同,都有8个。

师:棱的条数呢?

生:相同,都有12条。

师:面呢?

生:相同,6个。

师:棱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长方体的棱分为三组,每组4条都分别相等。

师:也就是说它们4条长相等,4条宽相等,4条高相等。它们的面呢?

生:也不一样。长方体的对面相等,有时4个面相等,但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

拧住“双基”,激活知识库存,是复习课成功的关键。它以一个基本知识点为突破口,让学生回忆唤醒一大批相关储备知识点,从而激活这一单元整体知识点和相关解题策略,使学生自主走完单元知识的完整梳理过程,实现预期目标。

总而言之,复习课从学生的角度说,能够精心设计和组织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温故知新,同时迁移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构建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说,能够有效地避免知识点复习的狂轰滥炸,知识点回顾的走马观花,知识点练习的蜻蜓点水,综合运用的越俎代庖等无效、低效现象发生,让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迸发思维火花,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 下一篇:琉森:凝固的中世纪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