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分层分点 条理清晰

时间:2022-09-20 04:27:29

现代文阅读答题:分层分点 条理清晰

分层作答是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思考并回答问题。分点是在分层的基础上,将不同层次或角度的答案用序号分别标出,使答案条理清晰。

2016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第13、14、15三题(见本刊第38―39页)总分15分,同学们的平均得分为8.65分,得分率57.7%,情况不算乐观。从答案来看,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在答题时没能做到分层与分点作答。具体表现为:答案层次、角度不完整或过于“独辟蹊径”; 没有分点或分点的层次混乱;表述不规范、分析不准确。

13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参考答案】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③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答案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话的作用,参考答案分三点作答,包含三个层面:①对话在整篇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②对话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效果;③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包括外在形象与内在心理等。三个层面各占1分,语言表达流畅占1分。

【失分示例1】 第一次出现在开头,交代母亲劳苦的生活状态。第二次对话表现母亲强烈的好奇心,烘托出她对看火车强烈的渴望。第三次总结全文,突出母亲想去而又不去的矛盾与无奈,意味深长。

【错因分析】 这位同学基本上只答到了“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个层面――“突出母亲想去而又不去的矛盾与无奈”,得1分。此外语言表达流畅,再得1分。

【失分示例2】 ①形成叠章反复的特色,起强调作用,突出母亲迫切希望看到火车的心理。②成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③通过对比,用其他人看到火车与母亲不看火车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同情。

【错因分析】 这位同学的回答谈到了“对话在整篇文章结构中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和“对话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效果”――“形成叠章反复的特色,起强调作用,突出母亲迫切希望看到火车的心理”,得2分。

答案虽然做到了分点,但回答层次不完整,缺了“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个角度;且分点的条理较混乱,①和③都是从表现手法的层面回答,应归为一点。

此外,对话是表现出母亲而非作者的心理、情感,③的分析指向有误。

14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参考答案】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答案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画线部分的赏析,参考答案包含以下层面: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占2分;使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占2分;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占1分。

【失分示例1】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火车比作“蛇一样长的怪物”,表现了火车在母亲心中的形象。②通过列举母亲在听到火车汽笛声时的行为,烘托母亲对火车的喜爱以及想看火车的愿望的强烈。③将“汽笛声”比作“天外传来的呼唤”,表现了母亲对火车的向往,为母亲呆滞古板的生活增添亮色。④刻画了人物形象,承上启下。

【错因分析】 这位同学虽然答到了三个层面,但分点条理有些乱。①③两点都是从修辞手法的层面赏析,得2分,归为一点为佳。②谈到表达方式层面,可惜表述不规范,没有点明是动作描写,只能得1分。④的“承上启下”答到了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没有联系原文分析,不得分。此外,“承上启下”与“刻画人物形象”分属结构层次与人物形象两个层面,合并在一点不合适。

【失分示例2】 ①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长蛇,写出母亲对火车的好奇。②排比,母亲听到汽笛声的各种描写,写出母亲对火车的极大兴趣。③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强调母亲对知道火车长什么样的渴望之情。④长短句结合,使文章读起来具有韵律感。

【错因分析】 这位同学的答案的问题在于答题语言的规范性与回答角度的选择。①②两点同属于修辞层面,得2分。③属于表达方式的层面,但对表达方式的总结错误,“举例子”是说明方法,不得分。④是对语言风格和句式的分析,参考答案未涉及这一角度,分析也缺乏说服力,不得分。答题时应从主要的、重要的角度归纳答案。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下一篇: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抗衰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