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0 03:09:07

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引言

《心理学》是师范专科院校为了实现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目标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必修课,是体现师范专科院校师范性特色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师范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师范生将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它还关系到师范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以及个性、行为的发展与完善。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作这样的定义将有助于提高《心理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有助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摆正《心理学》课程的位置,有助于改变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教与学的态度,调动双方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于教学目的定位问题

《心理学》的教学主要是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为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理论基础。这种教学目的的定位符合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初衷,目前在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也正是在努力实现这一目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们对《心理学》学习的目的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主要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学》学习目的。笔者从2000年起,每年都对所任课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学》学习目的的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目的主要有为两方面:第一,学生希望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能够了解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解决诸如学习、交往、情感、个性发展等问题;第二,学生希望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规律,为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调查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将第一个学习目的放在首位。

很显然,《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应该满足吗?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要理解并想办法满足学生这种合理的学习需要。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差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无法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或者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当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用处,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如果学生带着情绪去学习,那么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得有多好,最终的教学效果都不可能很理想。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进行调整和修订,在教学目的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懂得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适当增加学生想学的,能有效指导他们解决当前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教学内容,达到促进学生当前的发展,提升智慧与潜能,完善个性与行为的教学目的。

三、关于教学课时安排问题

足够的教学课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目前师专的《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课时量明显偏少的突出问题,应该大幅度增加。由于教学时数少,而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只能进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教师泛泛的教,学生肯定也就学不深入,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年前就有人对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师范毕业的优秀教师与非师范毕业的优秀教师相比,并未表现出在师范特色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所受教育的明显优越性。这种状况至今仍没有明显的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的课时量不足,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无法深入,学生没能学到真正有用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深刻指导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关于教材的问题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及其编排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师专《心理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体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作必要的调整。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和高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教师职业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对于中学的教学实践缺乏实用价值。改变《心理学》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加强理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通俗性,是《心理学》教材的内容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五、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问题

1.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条件之一,恰当的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在师专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由于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足,或者即使教师充足却为了节约办学成本等原因,《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式来进行,甚至不同的系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在一起上课也是司空见惯的。合班上大课学生的人数多,不利于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很容易使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心理学》并不重要的感觉。除此之外,合班上大课还增加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难度,如要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观摩、见习等活动就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心理学》的教学还是应该坚持单班上课为好,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与手段,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教学目的实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多。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忽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学效率较低,质量也无法保证。其实《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除了运用常用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特别注意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第一,案例分析法。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去分析实际案例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到“注意”时“走出去”,带领学生到中学去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分析评议,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注意”的规律,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有哪些长处值得学习等等。这种方法能够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加上组织工作比较麻烦等,因此不可能经常使用。实际教学中,利用微格教室让学生做小老师进行微格教学,然后进行分析评议,或者就让学生分析评议心理学教师或其他课程教师某一节课的教学的情况,然后进行交流,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外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提供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关的信息和材料,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心理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努力地学习心理学。如给学生列举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推荐一些优秀的心理网站、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作品;印发一些心理学有趣案例、实验和心理学益智故事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掌握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心理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做心理实验来增加学生对心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有关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学到“注意品质”时,让学生操作“注意分配测量仪”来测试自己的注意分配值;如学到“感知觉规律”时,让学生操作“数字亮点闪烁仪”来测试自己的闪光融合频率;再如学到“气质”“性格”的内容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测试量表,让学生测试自己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等等。师专一类的学校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仪器一般不会很多,即使有,仪器的台套数也是不多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觉得让学生做实验太麻烦,占用的时间又多,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不如教师口头描述一下算了,因此并不很乐意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其实,实验法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十分必要,应该尽量多用。如果教师担心做实验耗费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则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做。笔者的做法是,先对两三个责任心强的学生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在课后指导其他学生做实验。这样,既不过多占用上课时间,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效果很好。

第四,心理训练法。进行心理训练是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完善个性与行为的有效方法,也是满足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要的重要方面。我校《心理学》课程由原来的54个课时调整为72个课时,其本意主要就是为了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训练提供时间上的保证。我们利用增加的课时主要对学生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训练:自我认知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记忆能力训练、意志训练、情感挫折训练、潜能开发训练等。教师采取讲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配对交流、指导想象等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训练后心理面貌大为改观,能更有效的去应对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第五,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重要实践领域之一,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完善自身和适应环境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心理疾病学生并进行心理干预,尽可能地避免学生恶性事故的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迫切需要。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生面临着学习任务重、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激烈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仅凭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课余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专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作为《心理学》教学的补充。1998年,我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一直坚持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许多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为维护学校稳定作出了贡献。

3.关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师专的办学,由于层次不高等原因,办学的经费相对一些本科院校来说比较紧张,资金的不足限制了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师专《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陈旧,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用传统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来进行教学。用这种落后、陈旧的教学手段很难将内隐而复杂的心理现象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既限制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阻碍了学生对解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在许多课程纷纷引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的背景下,《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还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教师们会因此而感到自己所上的课程不被重视,因而教学上马虎了事,随便应付;而部分工作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想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学生们会横向比较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有趣实用的《心理学》必然会因为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撑而大大减弱其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如果长此以往,《心理学》将可能会沦为一门没有现代化气息的没有吸引力的课程。因此,对《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更新必须要有紧迫感,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购置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将投影、录像、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教学,为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六、关于教学评价问题

这里的教学评价特指对学生学习的成效的评价。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具有规范、导向、激励、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师专《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制度存在着过于简单、片面和静态的缺点,受传统教育注重知识教学的思想的影响,在评价内容上过于偏重知识掌握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创造性、个性的评价;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往往是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而且往往是仅凭几次书面作业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结果就下结论,特别是过分强调期末考试的结果在整个评价结果中的作用,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因此必须对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借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建立多样化的、全面的和动态的教学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关注对学生的知识的评价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方法方面,要加强形成性评价,要特别注重平时考查,把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与平时考查的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增加平时考查的比重,把平时考查的成绩所占整门课程成绩的比重提高到40%甚至50%,促使学生重视《心理学》的学习的过程,调动他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以及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向学生说明,要把平时学习的各种表现作为平时考查的成绩,然后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十分留意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的情况、注意力集中的情况、笔记记录的情况、发言的主动性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情况、活动中的合作性情况等等,最后把记录到的情况进行量化作为平时考查的成绩。这样做,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最终得到提升。

上一篇: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英语解难教学与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