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线城市建设

时间:2022-09-20 02:27:58

论无线城市建设

摘要:无线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作继水、电、气、交通之外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但如何建设、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不管是早期的“费城模式”还是后来的“新加坡模式”、“香港模式”,都没能给出一个可以成功复制、推广的答案。尽管如此,对于建设“无线城市”,无论是政府还是业界已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甚至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无线城市”是传统电信运营模式在新技术平台下的整合,其实质是新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百姓生活和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是现实的可能,也是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下一代通信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无线城市;建设

一、概述

所谓无线城市,就是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向公众用户提供利用无线终端随时随地的上网服务。

需求是无线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无线城市作为“第五公共事业”,服务于政府企业以及公众,无线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化应用水平,给市政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商务旅游、文化生活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使人们尽享无线数字的品质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无线城市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互融合以及渗透,在将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的创新升级与优化调整,进而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无线城市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前景,带动了无线城市全球建设的浪潮,自2004年美国费城首先提出了无线城市的计划以来,2008年,全球在建以及规划的无线城市项目超过1000个,预计2011年将增加到1500个。

无线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作继水、电、气、交通之外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但如何建设、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不管是早期的“费城模式”还是后来的“新加坡模式”、“香港模式”,都没能给出一个可以成功复制、推广的答案。尽管如此,对于建设“无线城市”,无论是政府还是业界已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甚至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同时“无线城市”是传统电信运营模式在新技术平台下的整合,其实质是新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百姓生活和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是现实的可能,也是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下一代通信服务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的 “无线城市”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二、终端制约发展

现有的无线终端数量有限,限制了无线城市的推进发展,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hone、iPod touch、iPad或平板电脑,PDA以及PSP的普及使用,无线用户的数量将会在2013-2014达到一个高峰。例如广东移动投资的广东省“无线城市”,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包括无线政务、便民服务、商家优惠、掌上娱乐、企业应用、旅游资讯和时事新闻等在内的7大类服务,2011年5月,广东移动无线城市门户访问量达到1025万人次,环比增长32%,今年前5个月累计访问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

三、资费制约发展

以中国移动为例:在未办理WLAN套餐的情况下,使用WLAN上网按照实际上网时长收费,全国统一标准资费为0.05元/分钟,计费时长按分钟取整。除正常资费外,客户可以选择办理WLAN套餐,超出套餐部分均按0.05元/分钟计费。办理WLAN套餐前须先开通 WLAN功能,发送KYWLAN到10086申请。

作为无线网络来说,用户享受到的资费建议由工信部统一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使用户更加趋向于网络资源好,服务好的服务商。

四、协同制约发展

按照我国对城市大小的定义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定义,以一个标准的中国城市――人口在100万,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经济增长速度在10%,人口增长速度在5%进行理想估算,当无线城市的建设投入为1亿元,从建设动工之日起开始计算,5年间无线城市所能激发的城市经济增长为8亿元。从2008年中国掀起第一轮无线城市建设热潮直至今天,中国无线城市建设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无不是以政府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动无线城市建设作为组织结构的。但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不能同步发展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无线建设未能同步进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后期运维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规和政策的空白,由此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如:基站建设、光缆铺设、运维管理上都出现了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无线设施建设不能同步的现象,城市基础建设制约城市无线建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基站建设困难。运营商积极投入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表现即基站建设。但是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同时受到物业单位、小区业主、承建企业、运维企业的四重辖制。这直接导致了“不合理费用,削减了建设激情;不合理制度,致使了建设推迟;不合理竞争,混乱了建设市场”。法规和政策的空白是造成基站建设进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

其次,工程建设混乱。运营商在进行管网铺设的过程中,受到承建企业的极大辖制。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模式滋生了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法律法规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定义应是中国无线城市规划所要重点强调和着重阐述的内容,同时应确立保障措施予以执行。

(二)不能统一目标

商业模式分散与运营模式统一未能统一目标。中国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全程推动,市场分类发展,即强调运营模式统一,商业模式分散。这样做有利于政府宏观把握无线城市的建设过程,从而满足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企业把握无线城市发展的时代契机,创新无线服务内容和产品;有利于中国无线城市产业紧跟契机、定断步骤、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与运营商在无线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和应用推广的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双向同步亦同路”的配合。

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要做到全透明规划、全公开政企研讨,政府内部、政企之间、企业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和应用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明晰相互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在思路上要做到统一。

此外,从整体来看,中国无线城市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中国无线城市的目标却被定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位置上,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有统一的建设目标,统一的建设步骤。而且,中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规划的整体设计应该是确定实施无线城市试点方案,认真研究制定无线城市试点工作步骤和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具体建设项目,与有关通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应用系统的推广力度,推动无线产业发展。

(三)不能协调产业链的总体发展

在无线城市发展规划实现的过程里,如果未能带动无线产业的发展与之配合,那就表示掷地无声,再好的规划都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再好的建设都只是停留在建设阶段。没有无线城市应用,何谈无线产业发展;没有无线产业发展,为何要建无线城市。所以中国无线城市发展与无线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三个维度捆绑三个阶段:

首先,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一阶段要绑定政务应用维度。以政府的业务工作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支撑点,以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为无线城市初期建设的服务对象。绑定政府应用维度表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移动办公、现场执法等领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打造无址办公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市政、文化、旅游、交通、气象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构建政府移动信息化服务系统,最终形成以无线网络、支撑网络、基础信息和综合应用为基础的立体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推进新型城市管理无线基础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卫生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无线城市监控系统、大气污染无线监测系统、无线路灯监控系统、应急事件与灾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

其次,合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的第二阶段要绑定社会应用维度。以无线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为第二阶段建设的立足点,满足中国城市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无线网络应用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库,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农业等公益性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无线医疗、无线数字广场、无线景区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支付、城市“一卡通”、业务咨询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模式创新和运营机制创新。

五、投资制约发展

无线城市,全球各地的政府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尝试,但是,不管是著名的美国费城,还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还是新加坡,不管政府进行了什么样的支持,目前都处于发展速度过慢、运营成本过高、财力不足等问题而备受煎熬。中国的台北无线城市更是每个月亏损1000万新台币。眼下,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推广无线城市,可能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设立新的运营商来部署无线城市,而是倡导三大运营商基于各自的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无线城市服务。

同时,国外的“无线城市”主要是“技术概念”,其主要采用“无线技术”(比如WIFI/WiMax技术),部署大量网络,提供了一个无线网络环境,但是,那只是提供“通道”。

而中国,运营商提供的不仅仅是“通道”,还有内容服务以及业务应用。同时,这种模式必然会刺激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发展,从而有望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因此,中国的无线城市有可能解决全球“无线城市”无法盈利的问题,因为运营商完全可以将已有的“通道”利用于无线城市服务,从而实现盈利,而内容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在提供内容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盈利。中国政府希望,这一打通了整个产业链的“无线城市”模式可以让无线城市成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就目前全国的无线城市情况看,目前的“厦门模式”已经成为了比较好的案例,所以工信部要在厦门召开“无线城市和行业应用交流会”,也许,这个交流会将决定“无线城市”是否要向全国进行推广。厦门电管局的领导在发言中坦诚地说,厦门模式尚未成功,主要就是盈利模式还没有解决。但是,厦门决定选择TD,选择中国移动进行无线城市服务,同时也选择了商业模式。他说,无线城市必然是多技术和多运营商的融合,实现无缝连接,在这个基础上,支持TD先行。

六、技术阻碍规模发展

虽然无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它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技术问题首当其冲。由于城市应用的复杂性,无线城市对实现技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性能、灵活性强、安全可靠、易于管理且升级迅速的无线设备系统成为能否成功建设无线城市的关键。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intel等设备商大力推动的WiFi+WiMax,即:由暖区和热点服务整个城市。但WiFi覆盖范围小、频率资源受限且易受干扰,因此需要WiMAX技术作为特殊区域或应用的有效补充。而固定WiMAX缺乏网络支撑,终端发展远远滞后,难以满足无线城市的应用需求。

七、运营模式决定成败

对无线城市而言,比技术更难解决的是运营模式的问题,这是影响无线城市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政府独立拨款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无线城市视为一项公共建设,所以形成了由政府投资并向用户免费提供服务的模式。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每平方英里WiFi网络的运营管理费用大约是4万美元。中国台北的无线城市每个月需要当地政府补贴1000万新台币以上的维护费用。在这种模型下,政府将为此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今年6月初,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取消了在其主要城市中心部署免费无线网络服务的计划,理由是财力不够。由此可见,随着“无线城市”的规模化发展,政府显然不可能为此长期买单。

无线城市的第二种运营模式是所谓的自由市场模式,由电信运营商来建设和运营。但是,这会直接形成无线网络与有线带宽的竞争关系,权衡投入与产出,电信运营商很难积极主动来配合。在新加坡等已经建成无线城市的国家与地区,“用户零付费”已渐成主流。用户大量使用免费的WIFI上网,必然会影响包括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在内的业务收入。试问:有了免费的无线网络,谁还愿意为高额的宽带接入费买单呢?无线城市提倡的免费模式不可行。以新加坡为例,政府为“无线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无线网络运营商没有收入来源,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事实上,无线城市的建设不仅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利益将造成极大冲击,同时也意味着在现有模式下服务成本等多重矛盾的问题。如无线城市普遍采用的WiMax技术,在数据传输上具有高带宽低成本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3G网络,直接损害到运营商的既有利益。我国目前6大城市的无线建设均不是由运营商主导,而是当地政府牵头,通过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等方式,授权一家中小运营商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及维护,这一点与国外的旧金山等城市十分类似,多少反映了运营商的某种态度。

第三种模式被国内外较多城市采用,通过政府购买部分有偿服务,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该种模式在国外已经遭遇了滑铁卢。2年前,MetroFi和波特兰市政府签约,建设1个覆盖整座城市的WiFi网络。但MetroFi在架设了590个无线AP之后向市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政府能提供900万美元公共资金,帮助公司完成另外2000个AP的架设。在遭到拒绝后,该公司黯然退出了无线网络的建设。据了解,全球1000多个“无线城市”在建项目中,至今还没有一个运营成功的。模糊的商业模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无线城市建设高潮已悄然退去。

八、行业应用或是出路

无线网络的运维与扩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维持不断追加的投资是国外众多无线城市夭折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美国无线城市会议已经开始探讨“产业处于十字路口”的命题。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巨额、长期、持续的投入,对运营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仅只覆盖热点地区的网络接入,并不能招徕众多用户,创新的业务模式,大规模商用,趋向复合化的应用是国内“无线城市”的唯一出路。

目前我国无线城市的发展在摸索中逐渐清晰起来。从项目定位上讲,越来越强调政府应用、行业应用、社会信息化;从技术体制上,强调充分利用光纤资源作为骨干和核心层,新一代宽带无线技术作为接入层;商业模式上,强调政府主导、政企共建、服务外包等方式。

解决好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的难题,无线城市将不再只是美丽的神话。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复杂地形条件下箱梁现浇支架施工设计 下一篇:现代铁路项目施工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