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改革方向

时间:2022-09-20 01:52:43

浅析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改革方向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条件,凭借中国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同时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合作经济,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产品自主创新性较低和频繁的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阻碍中国贸易继续快速向前发展的障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中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自身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贸易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升级

一、中国贸易发展的自身优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人口总数为92148万人,与10年前相比增加近1亿人。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市场,大幅度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凭借自身的低成本优势快速发展出口贸易,2011年中国总出口额达18986美元。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发展生产,中国政府实行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开放政策,中国生产厂商在借助发达国家巨额资本的同时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对国内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自身生产水平,中国制造业开始迅猛发展。同时,引进外资所产生的裙带效应使中国厂商逐渐扩大在价值链上的生产范围。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3.7亿元,相比之下,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以出口导向作为发展模式,凭借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规模经济。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7%。

二、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地理分布不均衡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市场,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将大量制造工序外包至中国沿海地区,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另一方面,外商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相比之下,内地只能依靠物质资源优势吸引部分外资投入。近年来,我国沿海劳动力成本一直呈上升趋势,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加之发达国家的外包对象越来越涉及包括先进技术在内的核心生产工序,而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两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外商投资区域开始向印度、老挝转移。

因此,我国必须促进整体产业技术升级,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再单纯依靠制造业生产优势。适当进行产品产地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型,合理利用西部地区地理资源优势发展生产,促进生产大范围、多产业快速开展。

(二)中国贸易产业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创新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厂商采用模仿西方生产模式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式。但是,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仅限于模仿和吸收,却没有更深一步结合自身特征加以消化和改进。20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5802.1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增加产品研发幅度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合理利用技术扩散的外溢效应,通过“干中学”发挥后发优势,缩小差距,创立自主品牌,增强创新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赶超。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中国出口贸易战略仍是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量上,而不是结构上。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劳动力优势的丧失使得我国生产模式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转移成为必然。合理利用要素禀赋,扩大资本回报率,提升资本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四)粗放型增长的贸易模式严重破坏中国的资源禀赋

中国近年来主要从事产品组装和加工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生产制造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瓶颈”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从“数量”向“质量”转换,中国能源的对外依赖度在逐年升高,预计在2030年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82%。同时,内地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使得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导致发展模式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我国加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移动,增大贸易产品附加值。转化生产方式,由物耗型加工模式向清洁化生产转型,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劳动生产力,形成资源禀赋的良性循环模式,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五)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贸易摩擦问题

除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以外,低价倾销成为引起频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截至2008年,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许多国家都对我国建立起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面对贸易摩擦高发期,我国必须转变贸易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贸易领域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产品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一直以来都是以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为主。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能够使厂商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三、结论

近年来快速的贸易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卓越的贡献,为了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优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势在必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潮,我国必须及时调整贸易发展战略,不再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策略,合理解决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自身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引导、有计划地开展加工贸易,大规模培养技术熟练劳动力,提高贸易产品质量,走信息化工业发展道路,开创我国贸易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相东.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问题:问题、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43-49.

[2]杨波.中国设立SPS措施对外贸发展影响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05):89-95.

作者简介:徐欣(1992-),女,甘肃武威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上一篇:浅论加强我国农村村级财务管理 下一篇:基于成本控制的现代酒店财务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