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EPR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时间:2022-09-16 09:13:59

浅析EPR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摘要】目前,ERP的实施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如何借助ERP将更先进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引入企业并与ERP整合,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课题,这将有效促进企业的流程优化、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精细决策水平。文章着重探讨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整体方案和策略,并分析了具体应用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ERP 作业成本法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现代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ERP成为最常见有效的选择之一。ERP将企业的业务模块、财务会计模块与管理会计模块整合为一体,体现了信息技术的较高水平应用,使管理高效。仅有业务层面的效率显然不够,决策层次的管理十分依赖及时、正确、相关的成本信息,高水平的成本管理一直是精细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成本核算,ERP作为管理软件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方法的先进性,在已实施ERP的企业中仍会保留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这将阻碍管理经营提升到精细化水平,甚至误导决策。本文将简要分析企业在ERP环境下对作业成本法的导入和应用。

一、ERP与作业成本法结合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我们看到,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大批量、少品种向小规模、多品种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总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比例越来越大。传统成本核算计算通常将各项间接费用假定为与产量相关进行比例分配,扭曲成本信息,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客户、盈利分析、产品定价及战略决策。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简称为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这种方法首先进行作业分析,将各项间接费用通过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再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对象化到产品或服务。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体系适应现代制造业的特征,更复杂和准确,能促进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 ERP和作业成本法均为先进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ERP提供的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环境下引入和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将有力地提高企业精细化经营的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二、 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要点

ERP系统中产品成本管理模块要建立成本对象,分配各项直接、间接费用,进行成本估算与预测,提供及时数据。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作业,需分析各项作业,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将作业成本法导入ERP系统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ERP系统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

它将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从供应商到顾客紧密连接的供应链,这条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作业成本法围绕作业,对各项与成本相关的作业进行确认和分类,形成同质成本库。因此,可将作业融入供应链,把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中内部业务的部分看成一条作业链。各项作业均会消耗料、工、费等要素费用,资源消耗形成费用,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产品价值,没有产生价值的作业经过分析将调整和消除。增值作业的成本构成合理成本,按作业的产出对象将归集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上去。结合ERP的供应链分析作业,就可以在ERP的功能中实施作业成本核算。

(二)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标准成本

首先须优选设计出最佳工艺流程,对流程进行作业分析。因为作业成本影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需充分考虑流程中作业是否必要和增值性,区分和消除非增值作业,再合理界定标准成本的作业链,划分同质作业库。将归集的各类生产费用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以作业动因为分配标准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完成标准成本的计算。标准成本中消除了非增值作业,对非增值作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控制,能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成本。支持标准成本计算的数据通过财务子系统输入ERP系统,分为两类数据: (1)实际发生费用的数据,根据材料出库单,工资计算表等凭证输入;(2)作业消耗量数据,如生产准备次数、定货次数、验货次数等。

(三)产品实际成本结转与差异分析

ERP的财务系统根据出库单结转原材料成本,根据加工报告结转直接人工,根据产品完工单将各项已分配费用结转到相应产品的库存成本。成本差异自动结转到相应的差异调整科目。传统成本法将费用分配并结转至产品,作业成本法则是费用将分配至作业,作业成本结转到产品,作业库的设置和多样化作业动因的采用,使标准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次。作业成本差异成为ERP系统中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分析对象。作业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作业成本差异=(作业实际消耗量-作业标准消耗量) ×单位作业标准成本

因为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相应的作业成本便区分为增值的作业成本和非增值的作业成本。增值的作业成本为作业标准消耗量与单位作业标准成本的乘积,即标准成本;非增值的作业成本为不利的作业成本差异。将非增值作业的作业标准消耗量定为零,其成本差异即为作业实际消耗量与单位作业标准价格的乘积,为非增值的作业成本;增值作业的正的成本差异是无效率浪费成本,也属于非增值的作业成本。

(四)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础,建立现代责任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使得现代责任会计思想得以实现,从而建立起作业管理的管理方法。将管理重心放在作业上,并以提高顾客价值和利润为目标。对作业的管理,而不是对成本的管理,就成为动态多变的环境中经营的企业成功控制的关键。围绕作业产生了四种成本节约方式: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低、作业分享。在ERP中可以依据标准成本及各项测算完成作业弹性预算的编制。根据预算控制作业消耗及作业成本,业绩考核也在作业层面上进行,考核作业的效率、质量、时间。通过对作业的强化责任,提高作业的效率,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提高质量。

三、ERP环境下应用作业成本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业成本法和ERP技术对我国企业来说都是从西方引入的管理思想和技术,都与先进高效的制造环境密不可分,两者在我国的发展明显显得先天不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基础没有西方完善,要在ERP系统中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就更须注意以下关键因素:

(一)注意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

通常具有下列条件的企业适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较高;产品的产量、批量或产品生产存在较大差异;产品品种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复杂;管理层在生产经营决策及产品定价决策时对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疑问。

(二)宣导新的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都是信息技术下先进管理方法的运用,需要与供应链管理、适时生产制、业务流程优化等新的管理方式配合。应重视对各层级员工的管理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宣导新的管理理念,变“产品为中心”思想为“顾客需求导向”,才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成功引入并贯彻实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没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知识,难以满足ERP系统下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要求,这会对ERP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构成极大的阻碍。国家、学校、企业要加大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使其理解掌握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

(四)全面提高企业的基础工作水平

企业本身需具备良好的管理水平,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内部成本核算工作细致,才能成功实施ERP系统和作业成本法,并将两者整合,发挥效益。在已实施了作业成本法和ERP的企业中,失败的例子常常归咎于基础水平的不足而导致瓶颈,而成功的企业都具有较好的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莉.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

[2] 康笑丛,韩栋.“作业成本法实质及应用” [J].池州师专学报,2005(2).

[3] 周公博.中小型企业引入ERP的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硕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上一篇: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下一篇:浅议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