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法公正消弭群体性冲突

时间:2022-09-20 01:34:07

以司法公正消弭群体性冲突

近年,中国大规模群体性抗争事件频发。政法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绝大多数参与事件者与该事件的诱因没有直接、间接的关联。参与者与某宗事件风马牛不相及,却采取暴烈的手段,竞相投入该事件。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换言之,这无非说明唯恐天下不乱之徒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成为冲突之源。

细察当今社会,民众对政府最不满意之处,并不是“民主”(究竟有多少人明白实施民主之后正负面的后果——存疑),甚至也不是“民生”,而是社会不公正。正是许多民众对社会不公正的切身体会,促使他们声应气求,投入。

平心而论,中国社会矛盾并不比美国更尖锐。美国贫富悬殊,在发达国家中位居首位。韩国、日本大公司CEO工资本来就不高,但累进个人所得税率可高达90%,年收入不过百万美元。韩国、日本资本高度垄断,资产额超过美国大公司,高管收入却比美国低许多。尽管不少美国大公司亏本经营,高管却有成亿美元的收入。美国贫富悬殊略见一斑。况且,美国三亿人口,民间拥有四亿多枪支、两亿多汽车。枪支多则杀伤力强,车辆多则爆发力强。为什么美国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却迄今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呢?

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国司法尚称公正,民众对司法系统具有信心。司法系统发生营私舞弊的现象少之又少。民众对个人遭际不满意,就诉诸于打官司,而不会动辄上访或者聚众闹事。

不管利弊得失,民主毕竟是大时代的潮流,莫之能御。中国必定要顺着这个时代潮流去做,晚做不如早做,自上而下主动去做,要比自下而上被迫去做,效果更为理想。当然,什么时候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是分阶段到位,还是一步到位,如果是分阶段到位,先做到哪一步,以什么方式去做,都需要从长计议。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上访民众及弱势群体中,很少人对民主提出强烈的政治诉求,因为这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并无关联。目前亟需解决的是社会不公正的问题。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也应该以此为抓手。

司法系统之于社会大系统,就相当于一栋建筑物的排污系统。社会不公正,在民众心目中,首先体现在司法系统不公正。恰如下水道畅通无阻,就不会污水四溢,波及整栋房屋甚至社区。这也正是中国民众在传统观念中“青天老爷”情节挥之不去的缘故。

访民中,难免存在个别“上访专业户”亦即“刁民”,不能否认的事实却是,大多数访民还是明事理的。访民要逐级上访到北京,可能意味着要倾家荡产,希望仍很渺茫,不是怨大苦深,不会走到这一步。访民众多,是社会不公正的必然结果。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改观了,民间怨气少了很多,访民之数自然锐减。

当社会矛盾尖锐时,如果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么自下而上的革命随时会扑过来,悔之晚矣。而在现阶段,即政治体制存在弊端之际,试图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则又可能把国家带入险境。

这方面,可供参考的史料很多。辛亥革命以后,元老胡汉民在报刊发表文章称,清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就是亡于清末新政,包括废除了科举制度。明朝亡于天灾,而辛亥革命前的两三年,中国风调雨顺,不存在天灾。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洋学堂,知识青年失去了当官的盼头,于是投笔从戎,去新军当兵,成了革命急先锋。武汉新军在全国办得最出色,结果革命就先在武汉爆发。

有人认为,清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改革晚了20年。这话有道理,可是改革是一项大系统工程,仍须辩证看待。如果西太后慈禧厉行改革,或许能仿效明治维新。光绪皇帝力挺改革,维新诸人却在策划把西太后软禁起来,西太后闻讯后反扑过来,于是维新戛然而止。另外,清朝各省成立咨议局,类似于后来的省议会,把地方实力派拉进去了。地方实力派既有经济地位,又有政治发言权。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咨议局并没有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却和革命党人结合在一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洲也发生过类似的状况。从20世纪初到一次大战前,沙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在欧洲名列前茅,银行、工厂、铁路、大学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局面相当傲人。在接踵而来的俄国社会大动荡中,这些改革却无助于沙俄皇室在动乱面前保持政权不坠。

要认真进行改革,须视之为一项社会大系统工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以何处作为抓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处处令人煞费踌躇。因此,施政应该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较大的社会动荡,更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如何在低代价、高收效的前提下,往促进整个中国社会和谐的方向前进一步?似乎有一个简捷可行的办法以资遵循,现行体制既不致于伤筋动骨,又足以在较短期间内收到明显的效果,即改变民众对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的观感。

应该说,除了乌托邦,没有一个社会是绝对公平、公正的。不过,时至今日,务求恢复司法公正,还是做得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只有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再考虑如何入手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样才在政治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

上一篇: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需要大战略 下一篇:九成以上公众反感痛恨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