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司法公正

时间:2022-08-30 04:02:19

共铸司法公正

司法的公正必须从个案入手,只有个案才能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个案才能牵动人们对于司法正义的企盼;只有个案公正,才能筑牢社会的整体公正,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每一起个案都传递出公平正义的正能量,为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使法治成为整个民族的信仰。

司法的公正来源于其专业性和规范化,法官不是普通民众,确保个案公正,就要确保法官队伍具有专门的法律训练和长期的法律实践,确保法官拥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冷静的判断、廉洁的品性。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必须不断提升法官职业化、正规化、规范化建设的水平,在执法活动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创新简单易行、便民利民的审判方式,努力完善和落实各项利民、便民、亲民的措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热情服务来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官的信赖。

司法的公信力不高,已成为我国司法最突出的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抱怨最多的难题。法律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纸空文,它是具有着权威性与生命力的。必须让当事人通过自己所参与的司法活动真实地感受法律的生命力。之所以说个案重要,因为个案不仅关涉到案件当事人的利益,还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公正的期待。一个案件的判决,相比法院几百万、上千万的案件数量而言,似乎是九牛之一毛,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十分的重要;个案的处理,对于承办法官而言可能只是一次例行的公事,但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大事。个案处理得好,民众才会心悦诚服地信任司法、信服法官;若处理不公,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还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公愤,招致民众的极大反感与敌意,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摧毁民众对司法的信心,以致于贬损司法的权威。任何一个案件不只是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具有标杆、示范、扩展的作用。每一次的裁决,既有可能成为司法进步的台阶,也有可能让公平正义更加远离民众,所以法官必须慎之又慎。

让民众感受到个案公正,审判的结果必须符合正义。当事人对于司法公正的评价,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法官是否严格执法,法还“算不算数,管不管用”。法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中国司法未能真正摆脱权力、利益以及其他社会势力的影响,很多个案审判的背后,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各种社会势力争夺司法资源、谋求利己裁判的博弈,在这种博弈的影响下,司法审判很容易偏离法律的轨道,甚至出现悖离法律、罔顾事实的裁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放大或强化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感受。由此,确保个案公正,就是要确保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以法律为准绳,让法官独立办案;而要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办案,必须解决好集体行使审判权与审判行为个别化的矛盾问题,以科学、合理地构建好人民法院内部审判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裁判谁说了算”“谁能负责”的问题。

离开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标准和原则,法官就不能对自己所办案件负责,只能离正义更远,视法律于不顾,让法律形同虚设;民众就会规避法律,并且感受不到法律存在的价值。所以,让民众感受个案公正实质很简单,就是法官裁判时必须依法、公正、独立,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尊重审判活动的基本特性和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法理与情理的关系。让作出的裁判,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良心的检验,成为永远翻不了的铁案。

让民众感受到个案公正,必须要求法院对每个案件保持的立场和态度。对一切守法者、守约者、诚信者,法院要给以有力的保护,对一切违法者、违约者、不诚信者,法院要加大制裁与惩罚,别让诚信守法者吃亏受损,让寡信违法者受益获利,要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人民法院能主持公道、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司法实践中,不少案件久拖不决,延滞于法院多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迟迟得不到保护,违法行为长期得不到惩罚力度。甚至少数法官以拖延裁判的方式迫使权利人放弃某些权益,通过各种暗箱操作的方式来损害当事人利益。这些不仅损伤了法律的规则意义,也损害了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要让民众感受个案公正,应该在诉讼中体现出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审判公开和程序参与的内容。中立是程序正义的基础,做不到中立,就无法对案件保持超然和客观,就容易偏私,而一旦偏私,裁判结果的不公正也就在所难免;程序具有平等的价值,任何人都得这么办,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性别、年龄、出身和职业,不论贵贱贫富,都得按规则办,都得剔除一切非规则的、不平等的人为因素、感情因素,让诉讼各方受到平等对待;司法是阳光透明的审判,每一阶段和步骤都应当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所能看见的方式进行,让社会公众看到审判的透明,并以此监督司法;司法的公正,应该是统筹或整合不同的公正观,让裁判具有可接受性。司法不是在封闭中运行的,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那就要求尊重和善待当事人的程序参与和意见表达,也就是说,要让当事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要为诉讼提供必须的便利和保障措施。法院要加强对审判行为的实时监控,在程序法规定的框架内,要明确期限要求和节点责任。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更多地由当事人主宰诉讼结果,通过“商谈”的方式而不是武断的方式接近客观、逼近正义。

要让民众感受到个案公正,重要的是的把法理、道理、事理说清、说透。在实践中,一些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水平不高,一些审判行为或裁判的结果,既与法律规定或案件事实不符,也有悖于基本的道德情理,有违于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最终悖离了社会公众对公正的感受与认知。

让民众感受到个案公正,法官就得把案子审明白、判明白,把裁判文书写明白,向当事人和社会大众说明白。司法裁判,影响的不仅仅是双方当事人,而且还有社会民众,司法就是向社会民众传递正确的行为规则。因此个案公正,不仅是对当事人双方的公正,而且还得为社会提供某种公正标准,还得满足和符合民众心目中认可的那个真理。

公正绝对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挂在嘴上的名言,而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公正是同邪恶斗争得来的,是一种勇敢的坚持。没有爱憎分明,没有原则底线,很难有公正。司法实践中,“案件才上门,说情就上门”,法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恫吓、软化、收买、交易、围攻、压制等等,此时支撑法官内心的,除了公平正义,可以说没有更高的东西了。

公正不仅是司法必然擎起的旗帜,而且也是司法特有的品性。作为法官,应该把追求和捍卫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的天职,不赶时髦,不畏权势,不屈权威。常怀公心、遵守公德、主持公道,不屈从、不迎合、不偏袒、不附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上一篇: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探索文书管理模式提高执法办... 下一篇:小资金撬动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