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9-20 10:23:00

论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文化内涵

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我们可以明察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的发展衍生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儒道释哲学的一种文化折射。中国古代色彩体系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色彩属于五行色彩体系。中国古代色彩观是自然与哲学色彩观的高度统一。我们的先贤们更是善于“以色观物”、“以色审物”、“以色统物”。可见中国古代色彩思维观在中国文化思维观中的重要性。本文笔者着重对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中的青绿山水、青花瓷器、蓝印花布、青衣蓝衫等文化现象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对“青,丹青之信言必然、青,生也、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的哲学文脉进行体察和论证;从而以哲学色彩观的高度,去剖析青色文化的内在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代色彩的“青色”光学原理

中国古代色彩文化观中存在着“尚青”观念,这在中国古代色彩思维观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让我们先对“青色”的科学特性作一个分析。青色(以靛蓝为典型)是490-440毫微米波长的“青光波’(蓝光波),它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浅,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和红色、黄色相比,“青色”是最能让人眼久视的颜色。因此在色彩光谱中“青色”(蓝色)是人眼的“亲和色”。从中国古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特征来看,“青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生理和社会心理的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反馈。中国古人的“尚青”倾向更是由大自然“青色”绿色生态而引发的。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哲学的最高境界。“青色”它象征着自然生命和绿色生命。中国哲学的“道家”也是主张师法“自然”的。道家尚“青”、“静”、“阴”、“隐”,以上这些现象正是于“青色”的文化品格相吻合。而以道家哲学为依据的中国传统诗文书画正是把“师法自然”作为艺术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家也是最崇尚“青色”的。“青山绿水”、“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无墨千古画;流水无旋万古琴”常被用来形容文学家“咏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审美与精神境界。

二、中国古代色彩哲学思维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以先秦哲学、两汉哲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的四大哲学体系。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商时代。早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苑》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属于五行哲学,“五行”中的色彩象征,表现出中国古人以自发性哲理,从天地四方和自然物质基本属性在四季变迁中宏大的时空变化进行倾向性色彩把握。中国远古先民们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而衍生的对色彩的“尚青”倾向表明中国传统的色彩属于象征性的色彩表现体系。这种内在的色彩思维性质与外在的宏观宇宙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是中国色彩象征性表现性得以持久的重要原因。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客观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中国古代色彩观属于五色和丹青色彩体系,“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丹青即红和蓝色,它广泛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及中国工艺美术制造方面。《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手工艺制造的理论专著。其中就有记载中国传统五色在织物练染技术和服饰运用的历史文献。《考工记》中的“设色之工五”即“画、缋、钟、筐、巾荒”五个工种,它们均与练染、纺织工艺密切相关。这种专业分工,标志着当时社会对服饰美化及服饰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除“巾荒氏”、“钟氏”外,画、缋、筐三工属施彩。“画缋之事,杂五色。”“画缋”是在织物或服装上用调匀的颜料或染料局部涂画,或用彩丝刺绣,形成图案花纹。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可见《考工记》中对五色所代表的天地宇宙时空的方向已有了明确界定。人们赋予五色深邃的哲学内涵。到了唐代人们将服饰与中国传统色彩联系起来。并产生相应的哲学观念。天皇氏尚青、地皇氏尚赤、皇帝氏尚黄、金天氏尚白、高阳氏尚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的理论核心。并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起来以表示西、东、北、南、中五方。把季节与颜色对应起来:把夏与赤、春与青、秋与白、冬与黑相对照。唐代人们把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于服饰,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以上事实证明唐代人们已把色彩与宇宙时空联系起来并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贯穿在一起。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代服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建筑色彩,中国古代建筑色彩南北方形成较大的地域差异。这和中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不同密切相关。北方建筑强调色彩的对比,色彩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北方的古代建筑以朱红和蓝绿色为主要色彩基调;而中国古代南方的古代建筑色彩往往形成淡雅柔和的审美风格。以粉墙黛瓦、墨绿的梁柱为主要色彩的审美特征。这些色彩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法则则具有“意象性”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的文化思维有“意象性”特点,表现在色彩观方面则具有意象色彩的审美与情感体验特征,因之笔者将沿着意象色彩方面展开探究。从色彩的主观属性来讲,色彩象征是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而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则属于主观和想象的色彩范畴,这种表现特点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儒道家哲学特征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纽带。

远古时代的先贤们,更是用色彩来“抒情”、“言志”,他们深悟“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篇》)的哲学意蕴。同西方的色彩观念相比,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则更趋人类艺术精神深层次的超前表现性。他们在中国史前的原始的岩画、崖画、洞窟壁画中普遍使用寓意性的色彩符号,表达了他们对远古宇宙洪荒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国古代画家源于自然而产生的意象色彩思维观表现出他们通过绘画实现自我精神超越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作为意象色彩观中“五色”色彩体系中,“青色”被排在“五色”之首。表明中国古代色彩画家对“青色”有一种特有的钟爱。“青色”作为一种特有的“青色文化现象”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并作为一种至高的古代色彩文化价值观而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重视。翻开中国古代美术史典籍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青花瓷器、蓝印花布、历代平民的“青衣蓝衫现象”;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绿色的“吟咏”;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青色人文景观设计理念无不渗透着青色文化的观念。我们再来考证一下中国古代的瓷器文化史。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大宗品种,也是单色瓷器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堪称中国“青色文化”的标志;蓝印花布是花布中唯一的单色花布,历史悠久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和中国布衣的“青衣蓝衫”现象一同构成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主流。中国的山水画自两晋隋唐以来一直以青绿山水为主,且具工笔重彩风范。其色调直取大自然之青调。表明中国古人爱山水爱自然,也意味着爱绿色。《中国美术辞典》青绿山水条载:“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李思训是唐代工笔山水画的一位代表性画家。他师承展子虔青绿山水画风,创金碧青绿山水之先河。其画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色彩明净典雅工整富丽,富有装饰性。他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堪称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史上的杰作之一。盛唐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由工笔山水转向文人水墨山水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诗歌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的无以数计的“青色描写”,也体现出中国古人亲和于“青山绿水”的审美心理倾向以及浓郁的“青色”观念。其“青色”观念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山水、古典文学中大量的“咏青诗句”和“青色描写”(如:青青杨柳、草色青青、绿水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数不胜数)一脉相承。以上现象足以表明中国古代的色彩观中存在着明显的“尚青”倾向。

三、中国古代色彩“尚青”倾向的文化渊源

色彩是一切视觉艺术、视觉文化的第一要素。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平凡事物中发现色彩变化之美。并对色彩的物理特性和审美特性进行审视,从而唤起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赋予色彩以各种文学哲学寓意。我们从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考证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色彩存在着明显的“尚青”倾向。如常用词“丹青”、“青史”、“万古常青”、“青春”、“垂青”、“青睐”。“青史”之“青”固然与竹简的竹片原色有关,但“丹青”乃取“丹青”颜色之不易推色之意,用它写史可以表示永恒的寓意。古人认为“青色”是一切颜色的“标准色”(青,丹青之信必然)。“青色”是古人心目中具有色彩象征的隐喻。青字从丹,说明“青色”在五色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把丹色归入在“青色”观念之中,“青”统摄着“丹”。这表明古人对中国“五行”色彩已有对立统一的意识了。依笔者所见,青可以代表色彩中的“丹青”之意,而丹青在古代又指一切色彩,于是“青”就成为一般色彩的代名词。另外“青色”在古代“五色”中居五色之首(青、赤、黄、白、黑),中国古代色彩观用“青色”来代表“中国古代色彩的标准色”也是合乎情理的。古人重视“青色”表明古人在色彩思维观中“以青为主”、“以青统色”的独特色彩观念。“青色”在色彩思维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色彩表现上趋向于“质朴而单纯”的原因所在。这和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哲学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再来分析一下“青”的衍生字。中国古代色彩观是一种哲学观,它和传统哲学中“生”的范畴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即认为“青”字从“生”。这表明古人从大自然植物生长时呈现的“青”色而赋予“生”(生命、创生、生生不息、生长、生活)的哲学内涵。“生”,是生命、生长、生发等意义,但它的意义恰恰也是从“青”颜色的启示而得到的。“生”与“青”在象形色彩两方面同出一源,都源于人类对植物的观察和视觉思维、色彩思维。于此,形象思维与色彩思维同源,观形和观色同“源”。因之“青”,生也,“生”,青也。“青色”与一切生命之“生”的哲学意蕴水融;再来看“青,丹青之信必然”,说明古人把青色看成一切色彩的必然颜色。《说文解字》训:“分极”,意即“标尺、标准”。也就是说:“青色”是一切颜色中“真实可信”的标准色。“青,丹青之信言必然”,无疑是古人丛观察体验色彩现象中的“青颜色”而得到的色彩经验与视觉审美感受,也是一种对青色观念的抽象表达。“静”,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静”与中国古代色彩现象中的“青色”观念十分密切。“静”,从“青”。“青”作为“静”字的义符,无疑与青颜色相关。《说文解字》曰:“静,审也”。徐锴注:“静,丹青明审”。王筠注:“彩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两者训义一致表明,中国古代“静”的概念直接与色彩现象相关。“静”字从青”,且“青”通“静”,说明“静”与“青”在颜色上有关联之处。“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更反映了中国古人能够体验到青颜色具有宜人眼的特性,并从中体验到静思的能动性“审”而得到的视觉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主体之静与客体之静的哲学高度统一――“静”范畴。“静”范畴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哲学概念,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

除“静”字外,还有一组和“静”字有关的字如“情”、“清”、“睛”、“倩”、“靓”等它们都以“青”字为部首。或用其声,或涵其义,大多与“青色观念”有关。“情”,据《说文解字》训“人之阴气有欲者”。“静”通“情”,“青”通“静”,因此“情”于“青”意义相通。“清”,作为哲学名词指“冲和之气”。“清”通“青”如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日:“清”、“青”古通。可见“清”与“青”有着缘渊关系。以上所举的一组“青”的衍生字从字义上似乎相差较大,但它们确实给人们传递着类似于“青颜色”的色彩思维信息。古人由此而引发“青”,生也,丹青之信必然”、“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等观点。说明中国古人已将色彩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同样表明中国古代色彩“青色”观已于人类生命宇宙现象息息相关。

四、对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再认识

中国古代色彩的“尚青”观是中国古代色彩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学家、艺术家们把这种现象视为他们自身追求的精神皈依。中国古代艺术家们一贯以丹青作为对色彩的形容,色彩被看作是一种影响人们心灵的力量。“青,丹青之信言必然”真是古人对“青色”作为“标准色彩”的普遍信念。“青色在中国古人眼里成为观察和认识事物“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理想价值标准。当然,应当指出,中国古人“尚青”,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青色”的偏执。在中国古代色彩通论中就有“色无一文、五色错交而成文、色里胶青”的论述。中国古人以“丹青”、“五色”来形容色彩现象,说明中国古人对色彩的唯物辩证思维观。只不过“青色”在“五色”中更具有理性与标准色的色彩意味。这正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不谋而合,这也是中国老庄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色彩通观中的有力佐证。体现了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在中国古代色彩观中的核心价值地位。

结束语

无论是中国古代“五行”色彩观,还是“尚青”色彩观,都表现了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色彩观。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色彩观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从其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化色彩观,并与中国古性思维相互渗透,共同营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特质。

上一篇:陶瓷雕塑特征与作品分析 下一篇:论中国民间玩具的造型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