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幼儿秩序感

时间:2022-09-20 10:14:36

不可不知的幼儿秩序感

一天早晨我送女儿去小区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看到女儿的好朋友玲玲正在号啕大哭。玲玲妈抱着女儿又是拍又是晃,可玲玲还是哭闹不止,旁边的几位阿姨也束手无策。玲玲妈说:“早上一起来还好好的,刚才出来的时候正好园长的车开过来,顺路捎我们过来。可是一上车玲玲就开始哭,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我对玲玲妈说:“你把玲玲带回你家楼下从那儿走过来她就没事了。”

玲玲妈和幼儿园阿姨莫名其妙看玲玲没有停止哭闹,她们只好按照我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玲玲破涕为笑平静了下来。

玲玲妈悄悄问我:“真神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说: “你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所以她哭闹。你恢复了她的秩序,她自然就没事了。”原来,玲玲每天早晨跟着妈妈从家里走着来幼儿园,是她习惯了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她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令玲玲感到不适。

在每一个幼儿的心里,都与生俱来地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幼儿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幼儿对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幼儿建立道德意识的基石。

早在襁褓期,婴儿就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动到柜子上,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一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个,擅作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幼儿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的恐惧。生活有序,幼儿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他们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幼儿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他们才安心。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只有顺利地渡过,孩子的心智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幼儿为了没有摆整齐的积木而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幼儿的自律感就应运而生了。

如果父母不了解幼儿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茬儿,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那么就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哎呀,养孩子还有这么多学问啊!那么,我该怎样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呢?”

上一篇:益生菌,我们的肠道健康卫士 下一篇:“莫扎特效应”:神话还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