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偏头痛针刺更胜一筹

时间:2022-09-20 08:49:50

治疗偏头痛针刺更胜一筹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头痛,是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以反复发作性的一侧或双侧头部暴发性剧烈痛疼为主症,伴有恶心呕吐、羞明,或延及患侧面肌拘急麻木,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后可自行缓解。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将其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偏头痛。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遗传、内分泌、环境和精神等内外因素有关。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男女之比为1∶4。

偏头痛属于中医的“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首先提出“头风”的病证,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对头风痛的临床症状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并明确地指出偏头痛的病名:“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灵枢・营卫生会》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说来强调营气和卫气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致使营卫不和、气机运行不利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又是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使脑海失养而致病,是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偏头痛治疗以调和营卫,通络止痛为大法。取合谷、太冲、液门透中渚、太阳透率谷。令患者取舒适的仰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并将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合谷、太冲各1寸,患者自然握拳,毫针针身与手背平行由液门穴刺入沿第4、5掌骨间透刺向中渚穴,术者左手拇食指将太阳穴局部皮肤自然捏起,右手持毫针针身与颞部平行由太阳穴进针透向率谷穴。合谷、太冲施以平补平泻捻转手法1分钟,液门透中渚施以缓慢的小幅度提插手法,以有麻胀感向臂肘肩部传导为度(如果针感可上传至头部且有清凉感的话效果最佳),太阳透率谷施以大幅度缓慢捻转手法10次。留针20分钟,期间合谷、太冲加强手法一次,其余穴位不做任何操作。起针时太阳穴处需挤出由黑红转至淡红的血。每日1次,连续针刺3次为一疗程。方中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调气;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两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腑一脏,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阴阳相配能够使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达到调和营卫、祛风解表、宽胸理气、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解痉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能。针刺四关穴对脉管的舒缩具有良性的双向性调节作用,既可缓解血管过度收缩,又可抑制血管过度扩张,切合偏头痛患者的关键病理环节。液门和中渚穴均位于手少阳三焦经,该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的关冲穴,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从耳后直上,经耳上角到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空。针刺后可以调三焦经气促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解痉止痛之目的。太阳透率谷可以直接刺激穴位所在部位十分丰富的神经,施以大幅度缓慢捻转手法可“以痛止痛”来抑制痛觉冲动的产生,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调整血液循环以增加局部血氧供应,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合谷、太冲、液门、中渚、太阳、率谷协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治疗偏头痛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上一篇:养生定式多活用莫照搬 下一篇:奋斗,手心中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