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0 08:12:38

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

摘 要:教师做好教学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动力,提升教学理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策略,改变教学方法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效果,并结合本科教学实践探索予以阐释。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动力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对本科教育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等,已不容回避。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动力。

1.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1-3]

多少年来,中国大多数教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社会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无止境、知识无止境、学无止境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在新的教育目标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这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从国外名牌大学成为大师摇篮中得到启示[4]。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总结认为[5],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确定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八个目标应该是: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2.大学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是大学本科实现教育目标的身体力行者。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阶段,现在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应着眼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再则,课程改革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教师文化之中,教师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教学文化、师德文化等方面)为它们提供了总的框架。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倘若不进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那就会出现诸如教师承担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忽视教学和学生,使教学过于简单化;感受不到必须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压力,也就体会不到应该尽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

二、提升教学理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策略

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提倡高校教师先要当教育家再当科学家

大学里的科学家与科学院系统的科学家是有所不同的。身处高校,教师除了搞科研以外,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必须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通过几年学习, 其毕业时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换言之,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6]这就是说,大学教师首先要当好教育家,完成培养好人才的任务。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Richard Feynman1)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是教育家。在获得的诸多奖项中,费曼特别感到自豪的是1972年获得的奥尔斯特教育奖章[7]。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她去世后新民晚报的纪念文章称“她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是科学家”赢得了众人的仰慕。

2.提倡高校教师要科研和教学两只翅膀都硬起来

在高等学校里必须是两个中心一支队伍,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教学不能和科研分家。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育[6]。

为此,我们提倡大学教师“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的理念[8]。认为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9]。

3.提倡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重视

教学研究犹如科学研究一样,要有理论性、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和示范性。归根结底,是要有创新性,即: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我们能研究什么,我们研究的特点是什么,要表现出研究课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论。因此,教学研究立题和研究方法很重要,要把它升华到一定的理论层面。

三、改变教学方法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效果

周远清在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讲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着手。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他提倡“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认为“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10]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光是个技术问题,不能只被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或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事实上,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大学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智力和品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成为既有出色的专业素质,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11]。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教学方法之改变的做法,确实会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创建和成效

为了将本科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创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我们按照“一流的教师梯队、一流的教学思想、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法、一流的教学设备”去做,把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强化精品课程意识,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主教材历经10年磨砺,出版了5个版本[12]。到2005年,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在内的立体化教材[13,14],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门基础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

2.加强合成化学教学,完善化学课程结构

化学课程结构中,要解决专业基础课和重要的综合训练之间的脱节,重视开设“合成化学”是个好办法。在多年对本科生开设“无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基础上,重新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和方法,合理解决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与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配合、注入科学研究思维的教学方法等关系,同时编写《无机合成化学简明教程》[15]。两年来新教材的使用,使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和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研究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增长了想象力,使学生达到从以前的“就这样做”过渡到了现在的“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专利。

3.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在论述通识教育中应充满专业知识元素、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的内容最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等之后,提出了应把“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观点[16]。出版了《化学·社会·能源》教材[17],作为巩固、提高该课程质量的保证。

4.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所谓体现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就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成《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中指出的“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基础的、前沿的),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实践中,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第二版中[13],增写了对主教材教授的“指导意见”;提倡大纲式教学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8];提升“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主脉”和“加强元素化学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需要”等教学理念[19],提倡“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5.重视化学实验的训练

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无机化学实验既为学好无机化学所必须,也是一名化学家成长的基础。我们很重视编写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课程组在20世纪80年代编写出版了当时国内无机化学仅有的三本新实验教科书之一《无机化学实验》[20]。1998年出版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21]。2011年又编写出版了新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22]。在“大学化学实验系统改革”课题组编写出版的三本《大学化学新实验》[23-25]中结合科研成果编写有7个由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实验。实现了从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两个角度着力实现“1+1﹥2”的设计目标,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推动力。

6.重视教学工具书的编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时代就是知识经济年代,尤其是学习化学,工具书必不可少。常使用工具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后续文献课的开设。20世纪80年代我们翻译并出版了前苏联的《无机化合物性质手册》。针对化学元素的不断增多和实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令人满意状况,在学校资助下,先后立项编写并出版了4个版本的《化学元素周期表》[26-28]。徐光宪教授说:“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一定会被化学界同行所接受。”

综上所述,要落实“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精神,就必须提倡高校教师要像做好科学研究那样去做好教学研究。要做好教学研究就得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5.

[2] 陈怡. 哈佛大学校长是如何看待本科教育的[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87.

[3] 郑文. 谈苏格兰大学本科教学的“以生为本”[J]. 中国大学教学,2010(5):94.

[4] 郝翠屏. 剑桥大学本科教育观察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93.

[5] [美]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M]. 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钱伟长. 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 群言,2003(10):16.

[7] [英]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江向东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9):61.

[8] 史启祯. 两只翅膀都要硬起来[A]//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C].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345.

[9] 陈三平,谢钢,杨奇等. 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介绍[J]. 大学化学,2012,27(3):13.

[10] 周远清. 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4.

[11] 叶信治. 大学教学方法中的教育功能[J]. 中国大学教学,2012(7):66.

[12] 史启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3,2005,2007,2011.

[13] 高胜利.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1.

[14] 高胜利.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

[15] 高胜利,陈三平. 无机合成化学简明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 陈三平,谢钢,杨奇等. 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M]. 中国大学教学,2010(5):28.

[17] 高胜利,谢钢,杨奇. 化学·社会·能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8] 陈三平,王尧宇,谢钢等. 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 大学化学,2009,24(2):14.

[19] 谢钢,杨奇,陈三平等. 如何加强和提高元素化学教学[J]. 大学化学,2012,27(5):36.

[20] 高胜利,郭和平. 无机化学实验[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1] 史启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2] 陈三平,崔斌.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3] 大学化学实验改革课程组. 大学化学新实验[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24] 大学化学实验改革课程组. 大学化学新实验(二)[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5] 浙江大学等校. 综合化学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 高胜利,赵瑞,郎慧云. 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27] 高胜利,陈三平,谢钢. 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一版,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06.

[28] 高胜利,杨奇,李剑利等. 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教高函〈2007〉20号)、国家级教学团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团队”(教高函〈2007〉23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57)资助项目]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幼师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基于通识教育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