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时间:2022-09-20 05:52:27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将要发生,只有当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望晨光之熹微》――郭思乐

人类在不断探索中,对某一事物的研究,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寻根溯源。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见仁见智。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要立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等等。对教育的认识,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独立人的自我发展等诸此目的。那么,运用什么模式培养人的思维、创造能力,成为我们积极探索的目标。

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注定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最终走向末路,多模态教育、可视化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成功尝试。但从哲学层面上分析,无论多模态教育还是可视化教育所运用的方式,多是运用信息技术(外力)作用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的、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力),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功教育。生本教育培养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其他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但秧苗并没有因此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生物生存规律,不能违背生物的自然生长性。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存在着此类现象。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压给学生,自以为把每节课设计得漂亮,传授给每个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一种空谈。学生也很难达到教师的期望。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而不能让儿童去适应教育。只有这样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设计不能仅依据教育者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比如要求学生用听课的办法上完每一节课,就是唯教者意志的设计,而儿童却要通过活动才能长时间的上好课,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才是尊重被教育者的设计。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举过一个最经典的例子: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起来反抗。于是,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一切,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才会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才会杜绝。学生的学习变为自主、快乐、高效,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将成为一种享受。

借用华南师大一位博士生的听课感言:“生本教育”是孩子们的福音,它有着崇高的、人性的价值追求,我衷心地希望,“生本教育”理念能遍地开花,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快乐、健全的童年与少年生活,不要再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考试噩梦”。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同时又是艰巨的、长期的工程,既需要有睿智的领路人,更需要一大批信念坚定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于是,一切皆有可能。我们期待着,期待教育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生涯教育:中国教育应有之义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课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