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徽精密盈利三重迷雾

时间:2022-09-20 04:39:47

星徽精密盈利三重迷雾

“没有对手。”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这种现象在拟IPO企业中越来越普遍。但是,这些拟IPO企业不是强到没有对手,而是小到难寻对手。

广东星徽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徽精密”)在2015年1月披露的最新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精密金属连接件供应商,主要产品是滑轨和铰链,国内上市公司中还没有从事专业精密金属连接件生产销售的企业。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自2011年以来,星徽精密的应收账款增幅远超主营业务收入,而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也低于同属金属制品行业的巨星科技(002444.SZ)、长盈精密(300115.SZ)、鸿特精密(300176.SZ)等,公司业绩存在水分。

另外,佳创视讯(300264.SZ)、冠昊生物(300238.SZ)当年首次IPO被否时,市场就传言是与“研发费用资本化,有调节业绩嫌疑”等有关,而星徽精密近四年连续将50%左右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也明显有异于同行上市公司,存在调控业绩嫌疑。

高增长幻象

业绩变脸,是投资者梦魇。

需要投资者警惕的是,近几年,星徽精密的营收增幅已然大幅放缓。《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若不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过低,其净利润2013年甚至将出现负增长。

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星徽精密营业收入为3.95亿元,同比仅增长5%,而2012年营业收入增速为13.60%;净利润增速也由2012年的36.75%骤降至2013年的1.61%,金额仅0.43亿元。

2011-2013年、2014年9月末,星徽精密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是5340万元、7165万元、8131万元和1.02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16.81%、19.73%、21.31%、38.73%。

数据对比后发现,2012-2013年星徽精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4.29%和5.10%,而应收账款净额分别增长34.17%和13.48%,远超主营业务收入。星徽精密解释称,由于内销客户的信用期一般为60天或90天左右,远高于外销客户,随着国内销售收入占比提高,应收账款余额相应增加,这是应收账款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原因。

星徽精密99%以上的应收账款都在1年期以内,坏账计提比例为3%,2011-2013年坏账准备金额为171万元、222万元、250万元;若按照上述3家同类上市公司5%的计提比例计算,同期坏账准备金额应为275万元、369万元、417万元。若以后者为准,星徽精密2013年净利润将同比下降2.35%。

星徽精密在招股书中表示,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家具、家居、家电、工业、金融、汽车等领域,“主营业务分行业毛利率情况”一栏显示,贸易类、工具柜及家具领域一直是星徽精密的三大利润来源,且为其贡献了90%以上的营业收入。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还注意到,星徽精密在“公司主营业务及其变化情况”中表示,2013年公司人均实现营业收入41.22万元,其2013年末在职员工为694人,以此计算,星徽精密营业收入约为2.86亿元,可“利润表”却显示其2013年营业收入为3.95亿元,两者存在上亿元差距。

募投项目盈利能力悬疑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还发现,近三年多来,星徽精密产品销量增速出现大幅回落,募投项目真实盈利能力还有待考证。

星徽精密表示,公司的销售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目前生产能力有限,一些订单受产能约束而流失。产能不足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规模,在短期内如果不能投入新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产能,公司未来的生产规模将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市场地位难以提升。

此次IPO,星徽精密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067万股,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拟募集资金3.07亿元,分别投向“精密金属连接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技术中心扩建项目”、“补充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其中,“精密金属连接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63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52.99%。项目达产后将新增产能滑轨3000万副(折合4亿寸)和铰链6500万套,预计每年可增加营业收入3.92亿元,年均新增净利润4105万元,投资利润率30.06%。

但是,星徽精密2011-2013年的滑轨销量分别为4.34亿寸、5.49亿寸、5.65亿寸,增速下滑明显。星徽精密表示,报告期内产品订单饱满,自身产能无法满足订单需求,因此公司采用资产为主、委外贴牌(OEM)采购为辅的生产模式。

2011-2013年,星徽精密滑轨自产量分别为4.08亿寸、4.84亿寸、4.88亿寸;委托OEM产量分别为0.41亿寸、0.78亿寸、0.78亿寸。

考虑到近三年星徽精密自身产能利用率一直在94%-97%,销量增长乏力可能是受限于产能瓶颈,不过OEM产量的停滞不前,似乎预示着星徽精密订单并不充足。

在2015版招股书中,星徽精密在“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一栏表示,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2015年1月15日,清远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入建设,处于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这和9个月之前的2014版招股书描述完全一样,此项目为何不见进展?

除此之外,星徽精密还拟将1.3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存款”。星徽精密表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有利于满足公司规模增长所导致的对流动资金需求的大幅提高;偿还银行贷款有利于公司降低财务成本、低于市场竞争风险及应对市场变化的需求,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综合竞争实力。

急需“输血”的星徽精密却在2014年拿10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多少显得有些不务正业。“其他流动资产”一栏显示,2014年9月末,其他流动资产比年初增加1231万元,主要为购买兴业银行1000万元理财产品。星徽精密表示,该理财产品于2014年10月8日赎回。

研发迷雾

头顶“高新技术企业”光环的星徽精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2015年其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如不能重新认定,势将对其盈利造成重大影响,可在2015版招股书中,星徽精密却没有提及税收优惠变动的风险。

根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为,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令人诡异的是,《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在招股书的“员工结构情况”一栏,截至2014年9月30日,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共计120人,员工总数775人,占比15.48%,显然不符合上述“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一规定。

在星徽精密“技术中心扩建项目”介绍中,“项目人员配置”一栏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及技术人员161人,人员结构已基本能满足公司的需要。技术人员缘何由2012年的161人降至120人?

问题还不止于此,2011-2013年及2014年三季度末,星徽精密连续将50%左右的研发投入资本化,会计处理颇为激进。期间,长盈精密、鸿特精密和巨星科技都没有将研发支出资本化。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2011-2013年及2014年三季度末,星徽精密开发支出都为零,按照逻辑,星徽精密应该是将研发支出资本化部分都转入了无形资产,可这期间,新增无形资产原值分别是2915万元、306万元、64万元、12万元,公司解释称“主要是以转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办公软件开发完成投入使用转入无形资产等支出”所致,这明显和每年数百万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数额有较大出入。

早在2009年佳创视讯IPO被否时,市场传闻其被否原因为“开发性支出资本化,降低费用进而增加利润”。首次招股说明书显示,佳创视讯的成长性并不充分,尤其是剔除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因素后,业绩几乎原地踏步(与星徽精密的现状极为相似)。2011年,佳创视讯二度冲击IPO时,其会计处理发生了明显转变,将所有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招股书称,“报告期内,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将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未进行资本化。”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般而言,企业的研发支出被计入期间费用,从而影响当期损益;一旦部分研发支出被“资本化”处理,相关企业将增加无形资产,财务状况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上一篇:牛市下半场?慎! 下一篇:REITs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