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未来经济推进浙江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2-09-20 04:22:07

抢占未来经济推进浙江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摘 要:本文总结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已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进行对比,揭示了浙江装备制造业与兄弟省份在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论文还着重分析了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并提出了推进浙江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发展 战略性产业

一、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省近几年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方针,已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 浙江装备制造业已呈现出以下三方面优势和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3685家,资产总计达2005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8.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36.5%;工业总产值19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产业规模居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

二是特色产品不断增多。近几年,省内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如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机械、包装机械等。

三是集群效应更加显著。伴随生产组织方式从“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生产协作体系的转变,区域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杭州装备制造、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乐清工业电气、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江苏、广东和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浙江装备制造业在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见表1)。其中,规模方面,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远远落后于江苏、广东两省;效益方面,利润总额仅为江苏的25%;结构层次方面,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山东的一半左右。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省经信委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0%,新产品产值达6344亿元,产值率同比增加1.5%,达到32.1%,但创新研发投入仍旧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仅占主营收入的0.8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企业生存线3%。绝大部分行业仍未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先进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带动发展落后。浙江一直以来未摆脱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忽视引进外企或国企。而江苏保持装备制造业领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渐变为如今的“招才引智”,实现技术模仿到技术追赶的转变。

三是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装备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单机、零部件等配套产品能力较强,但系统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装备产品较多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这种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畸形现象。在适应未来消费需求和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浙江省面临着技术及人才短缺、产业基础薄弱、进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鉴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梳理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历史不难发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外向带动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内部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创新推动模式。技术创新是针对潜在市场需求而创造新产品,能直接促使产业“蛙跳”式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促使生产率提高,资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产出比,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内的外部效应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则配套能力较强,分散在其周围。集群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中小企业因技术外溢的拉动作用,实现技术追赶;大企业生产成本和经验风险的降低是技术再创新的保障,同时,集群内部的“追赶效应”迫使其进行技术再创新,集群内部创新能力将呈现螺旋式增长。

三是外向带动发展模式。外部技术内在化是带动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对外部技术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断积累专业化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已有很多,借鉴好这些经验,将其融会贯通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现,实现技术模仿并赶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经验梳理如下:

(1)政企联动,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制造”。由于重大技术装备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产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由政府牵头,组织和协调国内制造、应用部门协同对外引进或协调国内外制造企业合作设计与制造,才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保障。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作用,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得到全面改造,彻底革新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装备产品效益明显提高。

(3)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利用外部优势力量,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并购是美国装备制造业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兼并多数呈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特征,因此,其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力提高显著,能迅速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4)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在大学密集,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企业主动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项目,都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利润。

(5)根据地方特性,建立创新体系,发展主导产业。重庆市建立了以模仿创新为契机、产学研联合创新为引领、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渐进式创新体系,以模仿创新驱动装备产业发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资金,资源向高科技行业倾斜。法国装备制造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对装备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中,政府明显地增加了研发经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等资金密集部门。

三、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新时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战略优势提升。国家战略举措及“411”计划的稳步实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滨海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海洋经济、物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催生装备制造业的大量市场需求,如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省内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凸显。二是土地资源制约减弱。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地区将土地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采取区域特色开发模式,如温州、台州地区采用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模式等。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工业经济盈利创收点的保障在于抢占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业往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是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七方面着手推动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力度。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技术产业化制定相关政策,从技术创新、行业支撑、产业配套、品牌服务等各方面保障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设立新兴产业战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实施梯度减税。

二是要夯实基础技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要提高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信息化彻底革新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往高端部分发展。针对轨道交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测控系统、特种优质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核心技术。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追赶并赶超,形成“后发优势”是浙江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抢占未来经济的关键点。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发展特性的装备制造业,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

四是要孵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开发建设,孵育龙头企业专注核心技术,提升成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周边配套企业,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空间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要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独立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成为独立的研发主体。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市场、企业、研发机构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研发与市场实时接轨,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

六是要推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建设高级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和中高级技工等三支人才队伍。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科研人才机制,定向培养专项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格局。

七是要争夺外部高端资源要素。加大国际先进技术投资收购力度,柔性引入海外专家,抢占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还应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达或人才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王立军.浙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当代社科视野, 2011(7).

[3]马月才.中、美、日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5(1).

上一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加强环境保护、推进铜陵... 下一篇:天津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