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时间:2022-09-20 03:20:31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影像时代的国际化传播――国家“十二五”规划之我见(八)

三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指出:美联社每天通过世界通讯服务从纽约向亚洲发送9万个单词,而亚洲每天只向全世界传送1.9万个单词。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是西方主要媒体提供的,形成了“一犬吠日、众犬吠声”的态势。CNN、BBC几乎成了新闻的代名词。这说明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优势大多数反映在新闻信息的领域中。这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我国媒体来说,西方媒体是最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的媒体。与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造成了我们和西方之间新闻信息流量上的较大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文明进步开放的真实形象与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妖魔化形象的较大反差。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迅速制定具体措施,加快外宣新闻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电视新闻玲珑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媒体的新闻采编,应由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由被动接受、回应国际舆论转变为主动影响、制造国际舆论。特别是中央级电视媒体,应建立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建立若干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小组,配备海事卫星传送系统等便携技术设备,成立“移动记者站”,建立辐射全球的电视新闻采编网络,增大自主选题、独立采访的原创国际新闻量。

二、拓宽国际自采新闻节目的同步或二次传播渠道,力争形成包括各地方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其他新媒体、海外输出、行业机构、个人用户的立体传播载体网络。特别是国际新闻采编领域,一定要提高到达现场的能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现场感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和其他国际媒体资源,建立特约报道员、特约通讯员制度,确保在电视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视频发稿。还要加强国际新闻评论,提升国际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

三、在对待外宣上,中央台、国际台等新闻中心应推行“去栏目化”战略。除保留少量精品周刊类深度新闻节目以外,其他内容应该实现连续性滚动串接,使新闻频道内容更加循环流畅。在新闻外宣的管理上,对电视新闻业务人员要采取专业化分工,区分“采集”与“编辑”工作。国际上的新闻采集工作应该结束于共享平台的通稿;后期编辑、包装,整合编排等工作应该由各国际频道新闻中心编辑完成。

文化型电视栏目的发展趋势

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在文化视角下的集中体现和传扬。电视文化更是国家实力和形象中比较受人关注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的电视文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兴起的今天,在多元融合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对外电视文化传播,来努力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融入,以促使本国获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认同。

电视文化在影视媒体的最突出表现,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电视文化栏目。如果中国的影视媒体,能够在这些电视文化栏目里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就会是另一番“景色”。那么中国的电视文化栏目如何进军国际电视舞台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综艺娱乐领域应强化节目形态的策划与创新,特别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即便是一档文化访谈栏目,也应该尽量交叉融合演艺、娱乐、文化、资讯、益智等等多重文艺元素。还要在栏目的设置中,广泛借鉴海内外优秀电视节目样式,整合盘活国内外明星资源。在坚决抵制“三俗”的基础上,力求雅俗共赏,努力满足国内外广大电视观众的多样化的收视需求。二、财经领域应注重放眼世界,多多了解全球性的资讯,特别要在“专业性和服务性”上,加大提升专业财经资讯的采集和解读能力,加强国内国外分演播室建设,加大消费类、时尚类、理财类等大众财经节目布局,更好地满足国内外百姓多样性的经济生活需求。建立财经“智库系统”,引进表达能力强、适合电视化表现的国际性财经行业专家,着力打造大众的、权威的、专业的让世界财经界和理财者“离不开”的财经节目。

三、影视剧方面,应通过政策和市场两个手段杜绝“奢华虚假”与“粗制滥造”两个极端现象。大力提升编剧与策划的国际视野,在鼓励贴近百姓生活、展现社会风采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打造电视剧“重点基地”和“中国制造”品牌的同时,广泛借鉴西方以及美剧创作经验,加强与国际优秀影视制作机构和创作团队的有效整合。

四、纪录片层面需要拓宽创作选题,尤其要想方设法与国际接轨。这除了要尽量多地介入国际电影电视节,将中国的纪录片推介到国外,还要在国内建立大型纪录片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扶植那些传承中华文明、聚焦百姓民生的重点选题;同时大力开发素材资源的重复利用,制作真实感强的纪实性素材增值节目;与国际一流纪录片制作机构或团队合作选题拍摄,购买优质海内外纪录片播映版权。

五、动漫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品牌树立上与国外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要力争将节目类型覆盖全年龄段,开发动画制作新技术,引进优秀动漫人才,增强动漫资源的国际共享,在制作水准上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制节目数量和水平,设计并打造“中国特色”的电视经典品牌卡通形象。

六、体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制播分离试点改革,聚焦世界体育核心赛事的信号制作与版权销售,主动策划大型民生类文体娱乐活动,开发体育文化衍生品市场,打造电视体育文化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上市融资。

未来五年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支持和鼓励电视产业与其他类型文化产业及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深入融合,增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挥电视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电视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生产业。

二、强化电视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电视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应紧跟各种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让电视成为推动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采用集约化的电视产业组织形式。引导同类型内容产业集聚,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改变电视生产的散、小、乱现象。尝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电视跨地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的战略目标。采用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合作,努力把电视打造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型电视产品生产制造集团。

四、创新合作形式。在体育、综艺娱乐、动画、生活服务等宣传属性相对弱化的节目领域率先实行弹性化企业组织方式,鼓励项目制等松散的合作模式,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在电视剧生产等领域鼓励文化专业公司与文化机构、私人创作者工作室分工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公司+个体生产者”等合同管理模式。

五、构建成熟完善的复合型产业链盈利模式。实现文化创意和品牌的多形态开发,解决高运营成本与低盈利收入的矛盾。延伸产业链条,拉长产品线。在体育、综艺等领域开拓思路,通过创办大型活动、策划大型赛事等形成核心节目资源,大力发展电视衍生产品市场,形成有形产品、虚拟产品、服务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品牌授权、连锁加盟、自主渠道相结合的电视衍生品经营体系。

六、扩大广告业务人员规模,将全国各行业领域重新细分,对广告市场充分调研,精耕细作。将行业广告现有的粗放型分工管理模式转变为项目责任制管理模式。策划、预设既合情巧妙又合理合法的植入式广告,将植入式广告作为电视广告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

总之,中国现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处于十分敏感和十分微妙的阶段。身为电视媒介的传播者,我们采访的每篇报道,我们制作的每期节目都与国家的形象紧紧相联。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更应该增强国际意识和国家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履行我们媒体人的职责,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上一篇:Patrick Brown 教你在纪录片中用画面讲故事 下一篇:六十五年如一日专一成就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