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20 01:56:30

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根据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上报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年中学生运动素质有下降的趋势,文章讨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对策: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意识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运动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26-02

近几年来对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上报数据分析统计发现,中学生的运动素质呈下降趋势,与2009年的数据相比各项身体素质的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这样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降低了学习效率。任其发展下去,会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在家庭中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能使孩子上一所好的学校,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孩子从早到晚只是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学生中怕苦、怕累的思想比较严重。

1.造成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客观上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因素相互关联。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体育工作不重视。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速度练习根本没有时间,怕苦怕累没有兴趣。这反映了中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志力极差,对参加力量耐力等项目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力量耐力基本素质明显下降,使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足够的耐力素质锻炼。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锻炼时,学校怕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致使一些学生在基本素质项目上锻炼不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运动素质下降。另外,对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这些都是影响学生锻炼的原因。

2.学校个别教师及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偏差。学校个别教师及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仅为高考升学,对教育的认同仅为考试的分数,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仅为升学率。这种误解与偏见长期影响学校与家庭。因此使得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都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更加厉害。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这些认识上的偏见,行为上的误导和影响,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最终导致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

3.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讨厌体育课。学生怕苦怕累,不愿从事体育锻炼,致使学生运动素质大幅下降。据调查:虽然孩子的家长对体育锻炼持肯定态度,但是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和社会“人才观”因素的影响对孩子成才的认识偏离正确轨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关注孩子的智育、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不吃早餐或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造成营养不良体质下降,阻碍了身体素质的发展。

4.体育考核的评价方式不当。目前学生体育考核的评价方式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学生生理的评价,忽视了对心理素质、体育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用同一尺度去衡量不同体质、不同起点和不同年龄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如一些体质和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上课都很认真,积极参加锻炼,但由于以上原因,在体育考核时仍不能取得及格的成绩,这样就会使之产生失落情绪,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这些同学身上常表现出对体育锻炼无所谓和不求上进的态度。因此,用现行的体育考核评价标准去考核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对策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让“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体育活动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着力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要严格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的目标落实体育课教学计划,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开展普及性的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基本的体育技能。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促使广大学生理解青春期体育锻炼的作用,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自觉遵守体育健身行为准则,使速度、耐力、灵敏和力量等体能指标有明显提高,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3.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各项机制有效推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要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学校的公用经费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到专项专用。充分利用学校富余的教室改建成室内体育活动室,确保每所学校都有学生室内活动的场所,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认真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这一小时活动的量和质。定期组织体育竞赛,这样不但能活跃校园气氛,而且能够提高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4.各方行动,积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坚持体育运动的广泛性,学校要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组织各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除常规的全学区综合性学生体育运动会和各学校每年组织召开的春季或秋季运动会外,还可利用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将竞技性体育竞赛和普及性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课外活动全覆盖,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成就感。

三、结论

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而困难。但我们不仅要想出办法,还要付出行动,改善一切情况。因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参加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后备力量。为了承担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我们不仅需要赋予他们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必需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S].教体艺[2006]5号.

[2]胡明.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剖析与对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

[3]包莺,腾育松.家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报,2001,15(4).

[4]赵月香.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1999,21(6).

上一篇:构建“活”“趣”“严”高中数学教学新氛围 下一篇:挖掘生物教学魅力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