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0 01:0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以及更多形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较多,有利于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学生自主理解,主动弘扬的意识培养。文章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具体策略,为地方办学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

校园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多数的教学内容是写在书本上,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对于一类无法直接通过书本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候,根据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一种无法通过书本记录的形式实现的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学生学习传统的民族习俗有利,并且有助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教学就有了具体和重要的意义。虽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种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没有形成良好可行的对策措施。文章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策略措施,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历史继承性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风俗习惯以及其它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表演、艺术、美术、传统技能,还包括相关联的物品、器材、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文学、历史、艺术、体育、人文甚至一类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地方的风俗习惯与人文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为继承和弘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我国早已经批准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级政府也积极履行义务,开展保护工作和宣传活动,作为我国知识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不仅是对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总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课堂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教师所了解的多数是理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自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备课量,教师要弘扬不怕吃苦的精神,全面搜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在课堂上一边展示多媒体课件,一边进行实物的展示,例如,学习传统服装的制造工艺时,播放手工工艺的制作视频,同时展示自己收藏或者购买的传统服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多姿多彩。

(二)开展探讨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区域、专业等,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在讲述到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同学们进行习俗文化比赛,比如剪纸活动、民歌歌唱比赛、民间戏剧的模仿演出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娱乐之中增加了非物质文化的学习,提升了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民间手工艺者进行现场的操作展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发展问题并及时询问,通过与手工艺者的交流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学习。

(三)课外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与民间,且书本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学习相对滞后,所以开展课外教学与社会调研的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课外教学与调查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走访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参加民间的风俗活动,观看一些优秀的民间表演,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可以学习物品所承载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加深对于传统风俗习惯的理解。学生还可以考察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形成学生自主调研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展传统习俗、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四、结束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主动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传统文化的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同时有利于丰富人生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再谈小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下一篇: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