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

时间:2022-09-19 11:15:43

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职高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没有了。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接受情感熏陶,铸造完美精神世界?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比如讲《拿来主义》,导语:作家冯骥才访问法国时,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人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了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和谐的美的情境中教与学,便会有意想不到收效。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这如读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使人领略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壮之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让你陶醉在淡淡荷花的恬静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培养坚强意志,如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会领略这样的哲理:莫为曲折所阻,勇敢走进曲折,定会到达新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陶冶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在各种境遇中磨砺自己,勇敢地面对逆境,冷静地面对顺境。在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里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宝黛初见时宝玉和黛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和快就会发现宝玉是“笑”,黛玉是“惊”,在学生的发现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一“笑”一“惊”分别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什么特点?这样,通过抓关键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旧理解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其次,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是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学当既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情感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进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祥林嫂的婆婆有没有权力卖她?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有祥林嫂才有这样的遭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了解旧社会套在劳动妇女身上的无形枷锁,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也产生了无比的痛恨。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都江堰》时,学生往往对都江堰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余秋雨笔下翻卷咆哮的壮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总结

“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提高 下一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乒乓球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