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9-19 10:34:2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

【摘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中学音乐的教育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中学音乐 课堂教学 措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最容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在初中阶段,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 “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用好“范唱”

音乐教师的范唱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唱歌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音响器材如何先进,这些电声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正确范唱。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又有互相感情交流的因素,在义务阶段的学生心目中老师的演唱他们最爱听,通过范唱,师生间的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取得心灵的共鸣。好的“范唱”是提高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的关键。?要完成好的“范唱”,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能够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歌曲的结构、感情与速度的关系。要表现好这首歌曲,应用什么情绪、速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2)要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能运用正确感人的声乐技巧,要具有弹跳、强弱、渐强、渐弱,音色变换演唱方法;(3)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乐感。感情表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它发挥的好,可以弥补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乐感,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绘声绘色地完成范唱这一环节,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二、练唱结合,普及“乐理”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课堂练习是落实“减负增效”的一种手段,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音乐知识在音乐学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包罗万象: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器乐欣赏……就乐理知识来讲,一方面由于它比较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听;另一方面,它不向语文、数学有经常性的考查、考试,学生记不牢。对“乐理”的教学,讲究教学艺术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1)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想让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讲,他们会觉得“累、没意思”。我在授课时适当地加以律动。如讲解拍子、拍号时,可向学生示范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式,让学生也当“小小指挥家”;再比如常用速度的标记“慢速、渐快、原速”,我就用火车的“起动―飞驰―到站”的过程来让同学们边演唱,边用身体当“火车”、手当“车轮”,进行“起动―飞驰―到站”过程的动作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标记的含义。再比如:力度记号mf与f、mp与p的教学,我向学生指出它们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指在同一作品中而言的,因为在某作品中的“f”是那样强,而在另外一作品中就可能变为”mf”,这与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有关。通过这样动与静的结合,当场听讲、当场练习,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趣味”,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2)在愉快的游戏中长知识,提高兴趣。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在音乐课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进行听音训练时,我就做“给音符找家”的游戏。教师用琴弹奏几遍,学生听后,记在心里,不说出来,到黑板找出来。这样有趣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提高了听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还可变化形式或平分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三、精选歌曲,提高“审美”

新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欣赏作品,有中国各地民歌,有世界民歌名曲,也有很优秀的器乐曲等等,这些作品是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但往往学生对这些音乐不感兴趣,觉得音乐作品听不懂,很难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不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教师想要让学生做什么,更不明白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做什么。这样就比较被动了,好像欣赏就是为了老师而听,为了听而听,没有主动学习的劲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会贴近学生的心,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如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我往往在秋学期开学时作教学的乐曲,在教学前,也时常会设计“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在这个快乐的节日里你们是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关心之情的?”这样通过教与学,能很大激起师生之间的共鸣。

上一篇:创建“三无”班级,给学生一片自由飞翔的蓝天 下一篇:《迎接青春期》活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