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19 10:08:39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探讨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各校在学校学习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存在一些不足,产学合作的模式不尽完善。同时,信息化作为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产学研用方面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与比较研究,并将信息化与“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出并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

Abstra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however, the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hool stud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dustry-education mode is not perfect. Meanwhile, inform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combin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mode,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informa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industry,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inform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63-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背景及依据,提出了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实施方案[1];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2];通过中英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教育模式比较与思考,针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优化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的教学模式[3];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统筹规划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强化实习基地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等措施[4];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思考了产学研的合作机制[5];通过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体系[6]。

综合以上资料分析,国内学者都认可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一些模式和具体做法,但是对“产学研用”中的“用”都没有很好的分析,也就是只注重产业对工程管理教学的辅助提高作用,忽视了工程管理教学科研的产业化应用模式。同时,对“产学研用”的信息化建设还有所欠缺。

1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面临的问题

1.1 应用范围受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除了工程经济类的应用可以脱离现场展开,如工程造价、建筑企业会计等方向可以不必深入现场,只需要借助相关图纸,规范或会计资料就可以独立完成工程实践应用。其他的工程管理方向,如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项目管理等方向应用内容,都必须深入具体工程并全程跟踪才能够实现。而依据现行的工程项目人员资质规定,除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以外,不论是施工项目管理还是工程监理,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有上岗资格证书,而持有上岗资格证书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大中专以上的毕业证书。因此,大多数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是无法参加资格考试,也无法取得上岗资格的,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承担工程管理岗位职责,进行具体项目管理。

1.2 应用时间脱节 理论上最优的的应用时间应是课程教学跟实践应用完全同步的,现实条件下可选择的方案应是尽量缩短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时间间隔。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中,虽然也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但由于时间过短(认识实习只有半周,生产实习只有两周),因此只有在十周左右的毕业实习环节才能够让学生较全面投入到具体工程项目实践应用中。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上半学年,其中大二,大三的课程教学与毕业实习间隔时间较长,大二专业基础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18个月,大三专业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6个月,长的在15个月以上。也正是由于专业理论学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应用环节时间脱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总是感觉所学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但到了毕业实习环节又感到无从下手。

1.3 应用通道缺失 工程管理的很多现场工作都是基于注册资格或者上岗资格展开的,而国内的注册资格或上岗资格的前提条件是毕业生。因此,在校生即使具备相应的工程管理技能,也因为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而只能在现场管理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因为没有从业资格而缺乏相应权限,只能从事辅工作,无法参与现场管理工作,特别是缺乏决策权。

1.4 应用管理困难 对于短期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可以集中在少数工程中进行,但介入程度低,实践应用价值有限。对于长期实习,例如毕业实习,基于应用通道问题,只能分散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这给学生的教学、安全、监管都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正是为了建立学校——企业合作而构建的平台,学生的日常活动在校内展开,不存在监管问题。

2 现有“产学研”信息化模式探讨

2.1 现有信息化实践模式

2.1.1 角色扮演 现有的比较成功的角色扮演模式是广联达公司推出的工程管理沙盘软件,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策划,通过管理沙盘来进行动手操作。其不足之处在于,软件模块功能不够强大,与实际工程贴合度低,沙盘模拟的条件过多,仿真度受限,同时,由于其只能在设定条件下进行静态操作,仿真度偏低。

2.1.2 工程管理软件应用 工程管理软件目前比较繁多,比较常见的如Primavera System Inc.开发的工程管理系列软件,微软的Project软件,国内的PKPM,梦龙等。这些软件都能够针对单个项目,或者项目群进行全面管理。对于学生来讲,其抽象性较大,难以理解。同时也存在国内工程案例数据较少,制作案例难度较大,难以推广的问题。

2.1.3 仿真实验室 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实验室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构建实验模型,设定实验效果的判别标准等,仿真实验室包括了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技术人员等内容。当前的仿真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单方面强调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忽视了与企业共建、双向互动的必要性。

2.2 现有信息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2.1 沙盘软件仿真度偏低 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角色扮演模式下必须设定许多静态参数,这就使得角色扮演的仿真度偏低。而软件应用在欠缺建筑施工企业支撑的情况下,大多只能是教师人为设定的虚拟工程或是比较陈旧的传统案例,软件应用模式存在如何寻找更贴合实际的大量的工程实际案例的不足。

2.2.2 时效滞后 由于缺乏共享数据通道,使得企业实践数据必须经由相关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获取,并进行二次加工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这本身对于实践教学就存在一定的时效滞后,与此同时,当前建设工程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较快,又凸显了时效滞后的不利影响。

2.2.3 仿真实验室建设在应用上的不足 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环节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应用,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成果不能转化为工程管理实践需要的内容,这点与工程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落差。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实训环节可以较易实现工程应用化,因此,应用效果较好。单纯依靠学校建设的仿真实验室,其信息量及实际应用价值尚有欠缺。由于大量剔除工程信息,大量设置虚拟环境,而使得学生的实训内容缺乏可用于工程实践的途径及价值。

3 “产学研用”新型信息化模式

3.1 概述 通过分析上述模式的不足,可以探讨建立“产学研用”的新型信息化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化实验室,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之间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把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信息传递给学校用户。学校用户的相关工程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模式传递给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由企业相应的信息管理者来进行处理,以决定是否可用于具体工程项目实践。

3.2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的优势

3.2.1 高度仿真 相当一部分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建成了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对企业的建筑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与大型施工企业共建信息化中心的模式,通过一定的通道来高度仿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

过程。

3.2.2 实时对接 因为两者之间的工程数据库是共建并实现了互联互通。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经过修正,可以实时反馈到学校的信息管理实验中心,形成类似于虚拟股票市场的模式,在时效上不存在滞后,提高了学习科研与生产应用的结合程度,避免了时效的滞后。因此,可以直接安排在课堂理论学习的校内实践环节进行,既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实现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快速应用。

3.2.3 双向互动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所强调的双向互动是当前所有校内实训环境所不具备的特色,其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建信息管理中心,强调工程信息数据的共享,对企业的工程信息过滤商业机密后直接作为学校实训环节的工程案例,同时,对学校学生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成果,可以经过筛选直接应用于一些重要性不大的

工程。

4 结语

文章从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理论及实践出发,加入了工程管理应用内容,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模式。针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趋势,分析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信息化手段在“产学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共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并分析了其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具有较之当前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慧,殷惠光,王杨等.加强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

[2]张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建筑,

2008,34(1).

[3]王旭.中英比较构建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孙虹,刘红,程赟.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5]孙海兵.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6]李红镝,苗金燕.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建设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

上一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物流产业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长庆油田伴生气集输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