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9-19 10:01:50

中学历史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构建中学历史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是运用小组教学;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全体参与;三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往往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并在必需的情况下相互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需要指导,而在于如何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让课堂成为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以解决那些学习者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谓探究学习方式,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某项知识结构,而是强调要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问题,重视自我发现、自我体验的过程。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同学关系等情况,把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5或7人为一组,呈马蹄型围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之内每个学生除独立的学习外,又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是小组学习的主体和受益者,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每个学生都对小组成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动机,他们在合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全体参与。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下放“权力”,把自还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主发展的天空,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自主创造,经受生活的锻炼,产生积极的体验,在成败得失中砥砺,这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教育法则,也是必须选择的教育方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应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只应是指导者或引导者。

其次,必须是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的各个活动过程。全体参与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理解知识,并共同讨论、争论和综合意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听他人的意见与说服他人,形成合作能力,这种同学之间的大量交流、情感的协调,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使个体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对学生情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有很大帮助。

再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共同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过程、自主发展的过程。

3.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特别对编写者的意图及知识体系结构彻底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出探究问题,以便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探究。

首先,是设计的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四是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其次,是设计课堂提问,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所以提问要针对学生有疑难的地方设问,同时提问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太深学生无从回答,感到乏味,丧失信心;太浅了学生又厌倦,提不起兴趣,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提问要具有提示性,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才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提问要具有序列性,即所提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顺序性、层次性,逐层深入,由已知向未知迁移,使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逐步开展探究活动。提问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掌握好“火候”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个个参与其思、个个得以其问。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下一篇:素质教育下民族地区地理教育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