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

时间:2022-09-19 09:51:27

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

摘要 睾酮是固醇类激素,属于雄性激素家族。随着社会认知神经内分泌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睾酮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睾酮在人类的攻击行为、情绪认知、亲密关系和决策行为等多种社会行为中都起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睾酮增加了攻击行为、支配行为、求偶行为、冒险行为和公平行为,减弱了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未来研究者需要开展多层面(如神经层面和基因层面)的研究,并同时关注睾酮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睾酮;人类社会行为;攻击;社会认知;亲密行为

分类号 B845

随着社会认知神经内分泌学的兴起,有关攻击行为、情绪认知、亲密行为、社会性决策等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分泌基础引起了多个学科的科学家的兴趣。本文将介绍目前心理神经内分泌领域非常关注的激素——睾酮——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行为。虽然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比较长,但是过去的研究多为相关性研究。随着药物操纵方法的成熟,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有关睾酮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的因果研究,为社会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

1 简介

1.1 关于睾酮

睾酮(testosterone)属于类固醇激素,是主要的雄性激素,广泛存在于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在人类中,男性的睾酮由分泌,女性的睾酮由卵巢分泌,此外,男女的肾上腺皮质也会分泌少量的睾酮。男性的睾酮水平约为女性的7~8倍,但由于男性对睾酮的代谢更快,因此男性的睾酮产量约为女性的20倍。睾酮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的最后产物,受HPG轴的调节:下丘脑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GnRH),之后GnRH作用于前部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使其分泌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LH和FSH作用于或卵巢,使其生成睾酮,而睾酮又会反向抑制GnRH、LH和FSH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形成反馈回路以维持内稳态。

睾酮的受体几乎遍布所有有核细胞,它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大脑发育、第二性征、和攻击行为等。睾酮的作用通常分为早期的永久性的不可逆的组织作用(organizational effect)和后期的暂时性的可逆的激活作用(activational effect)。在发育早期,睾酮会永久性地改变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组织。胎儿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育默认遵循女性模式,除非出现大量的睾酮。这是因为哺乳动物是胎生的,母亲的雌激素会对胎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睾酮是性别差异最主要的激素基础。到了发育后期,循环系统中的睾酮通过激活先前组织化了的器官和组织以发挥作用,成年期的睾酮对个体的行为和起重要作用,但并不会改变相应的器官和组织。

1.2 研究方法

研究睾酮对人类社会行为影响的方法主要包括睾酮水平化验、胎儿期睾酮和药物操纵。

常用的睾酮水平化验包括血清和唾液。这种方法通过检验外周的睾酮水平与各种社会行为的相关来考察睾酮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探讨了睾酮与抑郁、焦虑、共情、亲密行为、攻击、风险态度、空间能力和语言能力等行为的关系。这些研究提示了睾酮水平异常可能与各种社交障碍和认知障碍有关,为本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初步证据,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都属于相关研究,并不能直接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

如前所述,睾酮具有组织作用和激活作用,血清和唾液的睾酮研究主要考察睾酮的激活作用,而针对胎儿期睾酮水平的研究则考察睾酮的组织作用。胎儿期睾酮水平的常用测量方式有两种:羊膜穿刺术和食指无名指比。睾酮在胎儿期会通过皮肤弥散和尿液进入羊水,羊水中的睾酮水平最高值出现在12~18周,与胎儿的睾酮水平的最高值时间点非常接近,因此,羊水被认为能够反映胎儿本身的睾酮水平。除了羊膜穿刺术外,食指无名指比因为测量方式简单无损,受到许多研究者的欢迎。2D:4D被认为是胎儿期睾酮的外显指标,比例越低代表胎儿期睾酮水平越高,男性的手指比显著低于女性,这一现象在横向和纵向研究都稳定存在。以29名2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右手的2D:4D与胎儿羊水中的睾酮水平呈负相关,同时跟睾酮与雌二醇(重要的雌性激素)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方法以龙凤胎的女孩和男孩为研究对象考察胎儿期睾酮水平的作用。在围产期,男胎的部分睾酮会转移到同一子宫的女胎里,因此,男胎的睾酮水平会低于普通男性双胞胎,而女胎的则高于普通女性双胞胎。研究者通常会比较同性双胞胎与异性双胞胎出生后的行为差异以推测胎儿期睾酮的组织作用。

相较于外周的睾酮水平化验、胎儿期睾酮等方法,药物操纵法具有因果明确、操纵直接等优点,在近几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Tuiten等人在2000年开发了女性的舌下给药法并建立了完善的药物动力学模型,使其成为目前最常用的给药方法。舌下给药是为了保证所有的睾酮都能够进入循环系统而不是被肝代谢掉。试剂包含0.5mg睾酮、5 mg环糊精、5 mg酒精和5 ml水,其中酒精是为了溶解睾酮。通常情况下,血清睾酮水平会在15分钟后达到基线的10倍,并在1.5小时后降至基线,但是在服药后的4.5小时后,睾酮的药效才达到峰值。另外,Tuiten小组还研究了0.25 mg、0.50 mg和0.75 mg的睾酮剂量的药物动力学模型。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无法应用于男性被试。由于男性的睾酮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针对男性被试的给药方法主要是皮下给药法。Eisenegger,Yon EckardsteinFehr和von Eckardstein(2013)考察了这种方法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化验结果显示,健康男性在肩部和臂部涂抹了150mg睾酮凝胶三小时后,血液中睾酮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约为基线的两倍。

2 研究进展

2.1 睾酮与攻击、支配行为

攻击是指个体主动且有意图的对他人施加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行为。很早就有动物的研究关注睾酮对攻击行为的影响。Beeman发现被的啮齿动物血液内的睾酮含量极低,并且它们几乎没有肢体上的攻击行为,但是通过外界作用提高这些动物的睾酮含量,它们又恢复了攻击行为。也有研究认为攻击会影响睾酮水平,这一理论被称之为挑战学说。比如,当动物处在具有挑战的环境时,如繁殖的季节,外在的挑战(争夺配偶)会使得睾酮含量持续的升高;反之,当动物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时,睾酮含量会相对较低。外部环境引发睾酮的升高又会作用于个体,增大个体在随后的竞争中获胜的概率。

有关人类的研究也证实了睾酮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比如,一项在监狱中的研究发现,睾酮含量较高的囚犯更可能有、谋杀、持枪抢劫等高攻击性作案的前科,而睾酮含量较低的囚犯更可能有偷窃、吸毒等低攻击性作案的前科。其他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睾酮与攻击的相关虽然不高,但这种关系的确是存在的。但这些研究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血液中测量的睾酮含量与攻击的关系的研究建立的只是相关关系,到底是睾酮升高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还是攻击行为诱使睾酮增加,还是睾酮水平和攻击的关系受到第三者的调节?这一问题需要使用直接操纵睾酮水平的方法来进一步探讨。第二,相对于动物的攻击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比如人类可以采取言语的方式诋毁他人,而不需要借助于肢体上的攻击。人类的攻击既有被动的、防御性的,也有主动的、冒犯性的,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与睾酮的关系。

支配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层级中具有维持和达到较高社会地位的动机。支配包括获取,保持和展示社会地位等。支配与攻击密切相连,但相对于攻击性,人们达到支配性的途径更多,比如人们可以在社会交互中增加注视和言语时间,表现出具有较高地位的肢体动作等。有研究表明,采取开放的、放肆的肢体动作会升高个体的唾液睾酮水平和权力感。Vermeersch等人的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与青少年的支配性倾向成正相关。Rowe等人发现青春期男孩与支配性相关的行为障碍也与血液中的睾酮含量成正相关。有关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血液睾酮含量与支配性倾向成正相关。Stanton和Schultheiss发现唾液中的睾酮含量与内隐权力动机成正相关。Sellers等人推论,唾液中的睾酮含量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一种指标来预测个体的支配性特征,并且这一指标具有较高的效度。

最近有研究开始关注与支配性密切相关的社会地位与睾酮水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Josephs等人让被试参加一个竞争性的活动,然后操纵他们获胜或失败的结果,同时测量了唾液中睾酮水平,他们发现,当睾酮水平高的个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时,即在比赛中获得失败的结果,会表现出更强的情绪唤醒,更加关注与地位相关的社会线索,在随后的认知任务(被试被要求完成GRE考试中的分析推理题)中表现更差,这一模式在他们获得胜利的结果时会发生反转。这些结果表明了睾酮水平高的个体具有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当他们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会体会到愉悦,在认知任务中表现的更好,而当他们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得到阻碍,会表现出焦虑和认知任务上的障碍。当睾酮水平低的个体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时,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结果,会表现出更高的情绪唤醒,更关注与地位相关的线索,并在随后的认知任务中表现的较差,而这一模式在他们获得失败时发生反转。这一结果表明,睾酮水平较低的个体倾向于追求较低的社会地位并回避较高的社会地位,当他们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时,他们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唤醒和认知上的受损,并且他们会倾向于回到原先较低的社会地位的状态。随后,Mehta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当睾酮水平与社会地位发生不匹配时,即睾酮水平高的个体在竞争中失利或睾酮水平低的个体在竞争中获胜时,个体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唤醒,表现为皮质醇含量的增高,并且个体也会倾向于回避将来的竞争。这些研究都表明,作为与支配密切相关的社会地位与睾酮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2.2 睾酮与情绪加工

诸多研究表明,睾酮影响了个体对威胁相关情绪的加工。多项研究表明,睾酮增强了个体对愤怒情绪的反应;减弱了个体对恐惧情绪的反应。相对于睾酮水平含量低的个体,睾酮水平高的个体注视愤怒面孔的时间更长,而注视恐惧面孔的时间更短。此外,药物操纵研究发现,睾酮提高了女性注视愤怒面孔时的心率,但是降低了女性对愤怒面孔的识别准确率。脑成像研究也发现,睾酮水平越高的男性注视愤怒面孔时杏仁核(负性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也越强。针对这些结果,van Honk等人推测,睾酮可能通过减弱恐惧刺激带给个体的回避动机(注视时间减少),增加愤怒刺激带来的侵犯动机(心率增加、杏仁核活性增强、识别准确率降低、注视时间增加),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除了影响个体对威胁情绪刺激的加工,睾酮还能影响个体的共情能力。共情指个体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诸多研究结果显示,睾酮能降低个体的共情能力。用2D:4D作为胎儿期睾酮水平的指标,研究者发现胎儿期睾酮水平与男童在共情商数上的得分呈负相关,与儿童的眼睛读心测试(认知共情的一种测验)的成绩呈负相关,并且与男婴眼神交流的次数呈负相关。对于成年被试,研究者发现唾液睾酮水平越高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觉察同伴想法和情感的能力越差。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睾酮水平与共情能力存在负相关。为了进一步阐明两者的因果关系,Hermans等人采用药物操纵法发现,睾酮会减少女性在观看表情视频时的表情模仿行为(面部表情模仿被认为是共情的一个指标)。后续研究表明,含服睾酮还会降低眼睛读心测试的成绩,而这一破坏效应还与2D:4D呈负相关,2D:4D越低(暗示胎儿期睾酮水平越高),破坏效应越大。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睾酮会降低个体的共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个结论或许能给孤独症的临床研究带来启示。

综上所述,多个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睾酮降低了个体对恐惧面孔的反应,增加了个体对愤怒面孔的反应,降低了个体的认知共情能力。对恐惧刺激反应和共情能力的降低、对愤怒刺激反应的增加,可能是睾酮增加攻击行为的一个内在机制。

2.3 睾酮与亲密行为

人类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直接利益的驱动下,个体也会寻求和另一个个体亲近,使得双方形成情感上的依恋,给予个体精神满足感,这就是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男性面临的一项基本的挑战就是分配他的繁殖性的努力,也就是权衡他在求偶行为和维持伴侣间的亲密关系、养育行为中的努力。很多研究结果发现,睾酮水平可能在权衡繁殖策略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高睾酮水平与个体成功求偶有关,而在个体有了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后代之后,睾酮水平会迅速下降,从而把行为转向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和养育行为。

对于求偶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睾酮在男性配偶吸引和配偶选择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配偶吸引方面,当环境有利于求偶的时候睾酮水平会提高;而睾酮水平的上升反过来会提高个体的吸引力,引起同种族异性的注意,并提高个体在求偶行为中的投入程度。有研究发现睾酮可以促进男性和女性,所以睾酮有可能是通过促进来增加求偶行为的。在配偶选择方面,睾酮对个体性取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胚胎的某一关键期处于高浓度睾酮之中的胚胎将会形成男性性取向(被女性所吸71),而处于低浓度睾酮之中的胚胎将会发展成女性性取向(被男性吸引)。

不同的睾酮水平可以反映出个体所处的不同的配偶关系阶段。总体来说。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会降低个体的睾酮水平,对于男性与女性皆是如此。针对男性的研究表明,恋爱中的未婚男性的睾酮水平低于单身的未婚男性;婚后男性的睾酮水平低于未婚男性;离婚男性再婚后睾酮水平会降低。此外,有研究表明,男性的睾酮水平越低,婚姻关系就越稳定,婚姻中的幸福感也就越强;而睾酮水平越高的男性,其出轨倾向也越强烈。与男性的研究结果一致,针对女性的研究表明,有伴侣的女性的睾酮水平低于单身女性。有趣的是,另一项研究发现一夫多妻的女性比单身或者有一个伴侣的女性有更高的睾酮水平,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并不矛盾,因为一夫多妻增加了求偶行为的竞争压力和亲密关系的不稳定性,这种挑战环境可能会提高一夫多妻的女性的睾酮水平。

除了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外,养育行为也会降低睾酮水平。睾酮水平的降低对于提高养育行为有很大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睾酮可以通过转化为雌二醇提高父爱行为。睾酮和它的代谢产物雌二醇都和哺乳动物的养育行为有关,到底是睾酮水平本身影响了养育行为,还是睾酮通过转化为雌二醇影响了养育行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阐明。针对女性的养育行为,有研究发现有年幼子女(小于3岁)的母亲比没有孩子的女性和有较大年龄孩子的母亲有更低的睾酮水平,这与男性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另外一项外界施加睾酮的核磁共振研究发现,睾酮也可能会暂时性地提高与养育相关的行为,比如提高母亲在听到婴儿哭闹时的积极情绪。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作用下睾酮水平和养育行为之间的联系与睾酮暂时性地调节养育行为的机制是不一样的。

以往的这些研究结果总体较为一致,但仍存在一些复杂、甚至矛盾的结果,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这些研究在方法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是否控制了潜在的混淆变量,比如身体质量指数,一天当中睾酮的取样时间、取样方法,亲密关系的测量方法,样本的异质性等。研究表明,当取样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候,睾酮和亲密关系的联系更容易显著。除此之外,以上主要是北美地区的研究结果,由于文化差异,比如一夫多妻的现象,亚洲人群中睾酮水平与亲密关系的联系更弱,但是某些程度上与北美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再者,以往研究大多数是基于相关的研究结果,睾酮水平和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有可能是它们本身的联系,也可能是基于它们两者之外的某种因素(比如雌二醇)的联系,因此关于睾酮与亲密关系之间的因果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因果研究来证明。

总的来说,高睾酮水平与求偶行为有关,而长期的亲密关系会导致睾酮水平下降,这会减少这段亲密关系外的求偶行为(出轨行为)和激烈的同性竞争的出现,从而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并提高养育行为。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基础睾酮水平低的个体比基础睾酮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和维持承诺或者亲密关系。

2.4 睾酮与决策

决策是一种“在各种替代方案中考虑各项因素后做出选择”的认知、思考过程。在神经经济学中,根据决策是否涉及他人,又可将决策分为经济性决策和社会性决策。其中,经济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经济活动各种可能性的选择和决断;社会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与对家互动的一种选择。

目前有关睾酮和人类经济决策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者主要从风险寻求行为、对奖励的敏感性等方面来考察睾酮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睾酮能增加个体的风险寻求行为。女性的唾液睾酮水平越高,个体的风险寻求越高。与之一致,男性的风险寻求行为与唾液睾酮水平也被证明存在正相关。此外,Stanton等人发现在Iowa任务中,唾液睾酮水平高的男性和女性都更倾向于风险寻求,尤其是女性。因果研究也证实睾酮能促进风险行为:服用睾酮的女性在Iowa任务中更冒险。

多项脑成像研究发现,睾酮会增加个体的奖赏脑区对奖励的敏感性。这暗示着睾酮对风险行为的促进可能是通过增加个体对奖励的敏感性。Lombardo等人发现胎儿期睾酮水平高的男童在注视积极面孔时比在注视消极面孔时,纹状体(奖励相关脑区)的激活更强。将研究对象扩展开来,一个以青春期男女为被试的研究,使用Jackport范式(面对高、低风险情境,被试可以选择冒险或跳过,而冒险后则会有赢钱和输钱的结果反馈),结果发现个体的唾液睾酮水平越高,腹侧纹状体的激活就越大,而且腹侧纹状体的激活在赢钱(奖励)与输钱(惩罚)之间的差异也越大。药物操纵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睾酮能增加个体对奖励的敏感性。Hermans运用金钱刺激延迟任务(奖励或非奖励预期线索后,目标出现时按键,在奖励试次中被试击中目标会获得奖励,在非奖励试次中即使击中也无奖励),发现睾酮使本身对奖励较不敏感的女性在预期奖励时右侧腹侧纹状体的激活增强。

在决策领域,比起经济性决策,研究者更加关注涉及他人的决策是如何受睾酮影响的。社会性决策通常包括公平、利他、信任、合作等行为。

最后通牒博弈常用来研究公平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游戏中提议者(proposer)提出分配金钱方案,接受者(responder)可以选择接受这个分配方案,也可以选择拒绝分配方案而使得两人分文未得。关注最后通牒博弈中接受者的行为(即对不公平的厌恶)的研究比较一致地表明,面对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时,服用睾酮会提高接受者的拒绝率。脑成像结果表明,睾酮减弱了与自我管理和冲动控制相关的内侧框额皮层的激活,从而增加了接受者的拒绝行为。关注提议者行为的研究发现,舌下含服睾酮提高了女性提议者分配给对家的金额,增加了公平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于这一结果,存在三种可能的解释:1)睾酮对亲社会倾向有直接影响;2)睾酮提高对社会地位和名声的关注,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亲社会行为;3)睾酮影响了对自身行为或者对对家行为的信念。Eisenegger本人认同第二个解释,睾酮并没有真正提高提议者的亲社会动机,而是提高了提议者追求地位的动机,因为在这个游戏中个体可能会为了避免知觉到接受者的拒绝或者是为了形成和维持好名声而增加亲社会行为。与Eisenegger的观点一致,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施加睾酮药物能够减少撒谎行为。作者认为施加睾酮提高了个体对自我形象(Self-image)的关心,例如提高了那些令被试感到自豪的行为,回避那些被认为是欺骗或者对名誉有损伤的行为。然而,van Honk等人则认同第一种解释,认为睾酮确实提高了个体的亲社会动机,他们采用了不存在被拒威胁的公共物品博弈,发现舌下含服睾酮增加了高2D:4D(胎儿期睾酮水平较低)的女性玩家在公共资金中的贡献量。这些研究除了对于结果的解释有不同意见外,结果本身也存在争议。Zak等人以男性为被试,同样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却得到了与上述研究相反的结果,他们发现皮下吸收睾酮降低了男性提议者的分配额。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被试的性别差异和给药方式的不同。总的来说,睾酮可能增加了公平的敏感性,包括增加分配方案的公平性,以及提高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率。

信任决策是人类社会性决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信任决策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范式是信任博弈。经典的信任博弈包括两个游戏者,投资者(investor)和受托人(trustee)。游戏开始时,投资者拥有一定的金钱,并且可以选择把一定的金钱转移给受托人,这部分金钱在受托人那里将变成n倍(通常是3倍),然后受托人选择返还(或保留)一定的数额。在一项信任博弈的研究中,睾酮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标准,投资者变得更加不信任受托人,但是他们同时发现睾酮使得受托人更加可信,表现为受托人的返还额增加了。与此一致,面孔评价的研究表明,睾酮会显著减少女性对面孔的人际信任度,这一减弱效应在高信任特质的个体中更为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高信任特质的个体,面临更大的被欺骗的风险,而睾酮会适应性地降低他们的信任度,以避免潜在的伤害。这些结果说明睾酮在降低信任行为的同时提高了互惠行为。

总而言之,在经济性决策中,睾酮增加了个体在经济博弈中的风险偏好和对奖励的敏感性,这可能是睾酮增加侵犯行为的另一个内在机制。在社会性决策中,睾酮在提高了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分配方案的不公平厌恶:睾酮在降低了人际信任的同时增加了被信任方的信任行为。睾酮在社会性决策中的作用和机制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睾酮的人类社会行为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在社会行为中,睾酮增加了攻击行为、支配行为和求偶动机,而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和养育行为会降低睾酮水平;在情绪认知上,睾酮减弱了个体对恐惧面孔的反应,增加了个体对愤怒面孔的反应,降低了个体的共情反应;在决策行为中,睾酮增加了风险寻求行为和奖励敏感性,增加了公平行为和不公平厌恶,降低了人际信任。但是,许多的睾酮研究结果都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拓展、深入与完善。具体如下:

(1)需要更多的药物操纵研究以检验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的因果联系。

如前文所述,有关睾酮对人类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有睾酮水平检验法、胎儿期睾酮含量检验法和药物操纵法。睾酮水平检验法主要通过测量唾液或血液中的睾酮水平,再与特定的社会行为进行相关。胎儿期睾酮含量检验法主要以胎儿期母体羊水中的睾酮含量或成年人食指无名指比例(2D:4D)为指标,再与具体的社会行为进行相关。前文已提到过,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较高,为睾酮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的力度和说服力不够,而且不能提供明确的因果关系。随着针对女性和男性的药物操纵法的成熟,未来研究可根据相关法所提供的线索开展药物操纵研究,阐明睾酮与多种人类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为睾酮的作用提供直接的有力的因果证据。

(2)需要关注不同性别如何调节睾酮对人类社会认知的影响。

目前的药物操纵研究大多采用女性被试,其结论是否能推广到男性群体还是个问题。睾酮作为主要的雄性激素,其对男性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效果可能比女性更大更强。目前男性给药方法也已成熟,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性别的调节作用,以男性被试为群体考察睾酮与多种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Eisenegger等人(2010)以女性为被试,发现舌下施加睾酮可以增加提议者的分配金额。而Zak等人(2009)以男性为被试,采用皮下给药施加睾酮发现睾酮可以降低提议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分配金额。两个研究采用相同实验范式,只是在给药方式和性别上存在不同,却得出了方向相反的结果。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雌激素转化率差异导致的。如前所述,睾酮既可以直接通过雄性激素受体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芳香酶转化为雌激素产生影响,而男性在雌激素转化率上明显低于女性。所以要阐明睾酮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还需关注睾酮的代谢产物雌二醇。研究雌二醇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睾酮的作用机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的少,这一缺口在将来会成为心理神经内分泌领域的一个趋势。未来研究可对照已有的睾酮研究,将雌二醇的研究拓宽至社会认知领域。

(3)可以借鉴催产素的研究成果。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2011),发现催产素能够增进母、亲子依恋和夫妻关系,提高共情能力,提高人际信任。总的来说,催产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方向似乎与睾酮相反,这一点已被一些研究者发觉。睾酮的研究者可以此为线索,对比两种激素的已有研究,考察睾酮在已被证实与催产素有关的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扩大并加深对睾酮机制的认识。

(4)需要开展多个层面的研究,包括神经层面和基因层面。

脑是行为的基础,睾酮影响了多种社会行为,这极可能是睾酮影响了相关的脑区所导致的。然而,睾酮对社会行为影响的生理和神经机制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进一步的研究应结合先进的脑成像技术考察睾酮对神经活动的影响,为睾酮如何影响社会认知提供神经层面的解释。此外,随着近些年社会认知领域的遗传学研究的兴起,未来研究还可通过睾酮的药物研究结果,探讨与睾酮的生物利用率相关的基因如何影响社会认知。目前有关催产素受体基因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睾酮研究可以催产素研究为参考,考察睾酮相关基因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5)需要开展更多的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

已有大量研究发现睾酮水平与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青少年品行障碍等精神疾病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察在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下,睾酮与这些精神疾病的关联,了解这一相关可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精神疾病。比如可以通过羊水穿刺术测量胎儿期睾酮的水平,对于胎儿期睾酮水平较高的个体,即成年后罹患孤独症概率高的个体,在个体处于胎儿期和青少年期时,就可以采取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手段,缓解孤独症对社会功能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谁来清算巨额超生罚款? 下一篇:内隐种族偏见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