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

时间:2022-09-19 08:46:49

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

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打破了华尔街的美丽神话,颠覆了自由放任市场理念的崇高。两年来,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造成金融危机的文化因素可直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即追求一己之私的个人幸福、无限积累私有财产和政府放任论等。以此为原则的所谓绝对“人权”,使欲望成为一个不断长大的巨人,充分显示了美国人追求奢侈生活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当欲望在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普遍肯定时,就为当代人潜在消费欲望的开启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债台高筑的高消费、高借贷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为时尚。崇尚“举债度日”、“恶意透支”和“报复性的消费”,把当代社会理解为“消费社会”,进而把消费理解为全部当代生活的本质。

而作为金融市场竞争前沿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各类金融公司,均把“创造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提高决策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滥权”的机会和可能。各公司激烈争夺消费者和投资者,扭曲的消费模式混淆了欲望和需要的界限,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政府对此的放任乃至保护,恰是典型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核心思想的表现。

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考察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作为追求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利润、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社会责任。

资本主义自产业革命以来,通过扩张产生征服自然、征服别国、征服市场的扭曲心理,使得他们认为市场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使自由化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金融政策中的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普遍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极大地刺激并提升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正是这种普遍的认同以及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才最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这次危机证明它其实很脆弱;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事物,有时却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柔软的力量。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金融危机带来了对西方思维定式的颠覆性的思考,以及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世界秩序的重新认识。

展望21世纪,人类更加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方核心文化所折射出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追求享乐的价值观,依靠霸权掠夺资源、凭借主导货币巧取别国财富,不承担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义务、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等,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

西方文化统治的结束,将成为一个文明互相促进的新时代的开始。未来的文化不再是一隅的,不再是某个中心的;它是人类的、全球的,也会是多极的、多元的。文化的和平碰撞与友好相处,是将来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必然条件。全世界都需要向传统发掘更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共同福祉的文化因素,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结构的对话中,相互发现、理解和尊重。

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影响经济和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力量。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就了迪斯尼、时代华纳等文化巨头,使美国一跃成为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也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成为经济危机中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寄托。同样,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文化产业等,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金融动荡,在把握政治经济方面机遇的同时,也要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把握好中国文化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急于解决亿万百姓的吃饭问题,埋头于经济发展,并以物质生产为核心,占领国际消费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人的误解。

为什么每一次中国发生大事件,都会在国际上引起那么多的误读、误解?因为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讲,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因此,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必须承认,相对于物质出口上的贸易顺差,中国一直有着惊人的文化赤字。我们教科书的出口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学术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学者那里。中国的周边,聚集了世界上多数的新闻热点,但这些新闻90%以上是由西方大的媒体集团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事,基本上是经由他们的眼光选择过的。这些表明,中国在世界上还缺少文化发言权。

布朗任财政大臣时曾说:英国在进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服装的同时,用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出口英语。语言也是一种霸权,一旦形成,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就会随之而来。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没有文化的介入,民族精神在别人眼中只会是一片空白。一个没有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国家,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

如今,世界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巨大的转型,中国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致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加深。我们需要及时通过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传达中国人 的声音。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国际社会来了解中国更内在的价值世界。这种国际认同的建立,将帮助中国人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将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

现在,在中国文化界还弥漫着一种蔑视大众文化的狭隘的文化观念,一讲到文化,就以为指的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一些领导干部把文化当做宣传或说教,无法找到一种可亲的、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形象来诠释,自然也无法用文化来捕获人心。我们对文化应有一种新的认识,文化的发展,不能靠板结的文化符号来完成,而是要靠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大众化的文化形象,来赢得新的消费人群。文化不是宣传,不是说教,而是要尽量以人民大众所喜欢的语言和形象来传达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观念。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那些文化产业居于强势的国家,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高,国家精神的传达也比较有效。

金融危机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让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格局发生重大影响。

(责编/赵哲)

上一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篇:大学去行政化与公选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