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观照下《傲慢与偏见》译本赏析

时间:2022-09-19 08:21:48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观照下《傲慢与偏见》译本赏析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杰作,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译文忠实性、遣词造句、译文流畅度等方面对其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及得失。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忠实 风格 流畅

一、序言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杰作,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英国文学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1]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通过塑造伊莉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间四桩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婚姻观,即婚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和人际关系上的。通过最后悲喜交加的结局揭示一个真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言语风趣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在舞场宴会、聊天斗嘴中反映世态炎凉。

好的译著能够帮助异语读者领会原语作品的魅力和风采。从晚清到2000年,《傲慢与偏见》的译著多达21种。笔者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指导下,选用了孙致礼的译本(1990年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孙译),义海的译本(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义译)对原著第一章进行比较分析。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十八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他的翻译三原则。其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2]该原则从内容、风格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来评价译文的好坏。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系统全面,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更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的一座重要里程碑。[3]

三、三译本比较分析

(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

泰特勒认为,译者要想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首先要十分精通原作的语言,同时也要十分熟悉所译材料;对原作中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要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将其解释清楚。对原文的忠实首先体现在用词的准确性上,译者只有对译文中的字眼千锤百炼,才能使译文准确贴切。原作第一章是贝内特太太与贝内特先生的一段对话,作者运用一系列具有幽默色彩或者强烈感彩的词来塑造贝内特太太的愚昧无知,贝内特先生的幽默。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例1:“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孙译:“既是你想说,我听听也无妨。”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义译:“你非要告诉我不可,我也不反对。”既然他这样回答,她便劲头十足地往下说了。

这句话的背景是贝内特太太从朗太太那里得知内瑟菲尔德庄园被一个叫宾利的有钱单身汉租去了,急于把这个“大消息”告诉丈夫,却被丈夫的冷漠态度泼了头冷水。在贝内特太太步步紧逼,质问丈夫到底想不想知道租主的时候,贝内特先生无奈地表示自己听听也无妨。贝内特先生的配合态度极大地满足了太太的虚荣心理,激励太太继续对自己的“大发现”高谈阔论。invitation的本意是”邀请“,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用其字面意思,而是将”邀请“之意引申为”引导、激励“,并将名词转换为动词。置于原文的语境下,孙译为”逗引“,符合原文意思,将贝内特先生的幽默和贝内特太太的愚蠢表现地淋漓尽致。而义译采用增译法,增补出条件信息,即”既然他这样回答“,基本将原文的信息展现出来,但是”劲头十足“不够贴切,无法表现出贝内特太太的愚昧特点,与前两个译文比起来稍显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著中不少单词用斜体的形式区分开来,或者用来强调,或者是有言外之意。例如上文提到的句子,“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作者将You用斜体区单独表示,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将译本中的“你”用斜体表示。读者在阅读中,就可以感受到听话人在嘲笑说话人,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是你硬要说,我可不想听的”。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忠实于原文,完全复写了原文的内容。

(二)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翻译是在目的语中建构原语言,应该尽量做到自然对等。这种对等,首先是内容上的,其次就是风格上的。要做到风格对等,需要整体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孙致礼在《我译傲慢与偏见》中强调,“每个作家都有每个作家的特色。对于奥斯汀来说,她的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处处洋溢着”机智幽默“,使人感到情趣盎然。因此,在翻译奥斯汀小说过程中,能否充分领悟并且展现那贯穿全书的幽默笔调,则成为决定译文成败的一个关键。”[4]而奥式幽默则具体体现在大量反讽的精妙运用。小说中,奥斯汀巧妙地运用反讽这一手段来塑造滑稽的人物,构建喜剧性的场面。

例3: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孙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义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这已成为一条真理。

两位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总体来说,孙译把叙述放前,表意置后。先点明“有钱的单身汉都需要一位太太”,然后强调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真理”这样崇高的理论与“有钱人都要娶老婆”这样庸俗的话题结合在一起,采用了突降(Bathos)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讽刺的意味。况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其说凡是有钱的男人都需要女人,倒不如说凡是女人都需要有钱的男人,这只是像贝内特太太之类的准丈母娘的一厢情愿罢了,更增加了讽刺效果和幽默色彩。[5]而义译中,先表明此理是举世公认的,再描述此理,最后再次点明此理是一条真理。译文缓和了矛盾,弱化了对比,表达过于嗦,没有很好地展现原作的幽默色彩。再从具体的用词分析,对原作中的“must”,孙、义两位译者分别译为“总要”“必定想”,表现有钱单身汉想娶妻的程度不同。根据上文的分析,与其说单身汉想娶妻,不如说女人需要嫁有钱人。因此,将“must”的程度译得越深,两者间对比度就越大,反讽的效果就越明显。从词语的翻译来看,义译更加符合原文的风格。

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写作风格,并非易事。特别是简?奥斯汀在原作中运用大量的讽刺语调和喜剧手法。译者不仅要读懂原作者的“弦外之音“,还要用目的语将其原汁原味地再现,实属不易。两个译文各有优劣,但总体上都遵循了原作的写作风格。

(三)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在文学翻译中,使译文通顺流畅是每个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译本是否有市场价值的保证。要使译作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文采,译者就“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6]泰特勒强调译文要再现原文的连贯和衔接。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要想与原作同样流畅,就要注意句与句、段与段的衔接。作者在第一段中描写贝内特太太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十分考究,运用了大量的逗号来表现贝内特太太唠叨的性格,原作读起来十分流畅、一气呵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应注意译文的流畅性。

例4:“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agreed with Mr. Morris immediately;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 ,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孙译:“哦, 亲爱的, 你应该知道, 朗太太说, 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他星期一那天乘坐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 看得非常中意, 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讲妥了;他打算赶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新居, 下周末以前打发几个佣人先住进来。”

义译:“咳,亲爱的,你应该知道,尼日斐尔德庄园被一个从英格兰北部来的年轻人租去了。他可是大富翁啊。星期一那天,他坐了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他对房子很满意,并立即从莫里斯先生手上租下;他将在米勒节以前住进来,他的一些佣人将在下周末提前过来。这是朗格太太告诉我的。”

孙译遵循了原文标点符号的使用特色,使译文读起来酣畅淋漓,将贝内特太太话唠的形象塑造地十分生动。而义译用大量的句号将原文隔开,使译文读起来不是很流畅,也没有很好地再现贝内特太太的形象。特别是将“他可是个大富翁啊”前后都用句号隔开,破坏了完整的意群,也减弱了原文的流畅性,是其翻译中比较大的一个失误。

四、结语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就是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写作风格,译文通顺流畅。这是翻译的理论,也是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孙致礼,义海的译文虽各有优劣,但总体上都符合了翻译三原则,较好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体会到原作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绛等著.一本书和一个世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251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9

[3]李晓丽.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2009(3):82

[4]孙致礼.我译《傲慢与偏见》[J],1991(4):59

[5]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9-20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4:131

上一篇:杜佑对管子重农思想的继承 下一篇: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