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美术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时间:2022-09-19 07:32:39

巧用美术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 心理健康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26-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期,教师必须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该利用美术学科独特的优势去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健全人格,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放松心情,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欣赏是引导学生向往、追求真善美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艺术,让学生在欣赏感悟、提问获解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是真善美,从而自然摒弃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除欣赏艺术作品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身边的美,例如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富于变化的四季美景等。学生一旦养成“发现美”的习惯,就会提高对美的感悟能力,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抛弃紧张、消沉、烦燥、厌世等不良情绪,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与美好。

二、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坦诚表达、释放情感,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首次将美术创作活动引入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治疗中,鼓励当事人通过自发的美术表现来释放无意识,并对作品进行自由联想。在此过程中,“意象”成为当事人与治疗师开展交流与互动的象征性语言。有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沉默寡言,喜欢将自己封闭于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他人缺乏信任,他们往往不愿意用语言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和困惑。教师可以鼓励这类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发泄不满。

例如,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不强求作品在形式上“好看”,而是强调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艺术作品中发现隐含的细节,从作品中的“意象”中获得对学生的准确了解,分析其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在这样的艺术表达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得以实现,这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使学生专注于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平息烦躁与浮华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定性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艺术家、美术教师克莱曼认为:“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治疗,美术是个体积极面对现实、构建自我的创造性的力量。”艺术的表达需要热情、专注和耐心,在积极参与美术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从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畅快淋漓的水墨画、清新自然的水彩画、别致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柔软细腻的陶艺作品――无一不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在表达美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忘却所有的不快,其心灵的烦躁不安得以平息。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多为学生提供美术创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美术创作氛围,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四、致力于打造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心灵提供平静的“港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更能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向善、向美的天性。美术教师可以积极投身校园建设,帮助学校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墙壁和灯光的色彩比较固定,多以干净明亮的白色为主。在白色的墙壁上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主题展示墙,如以“七彩阳光”为题的班级新人新事宣传墙,展示积极向上且充满温情的励志格言墙等。窗帘是营造舒适宁静环境的另一个重要载体,窗帘的色彩不宜沉闷,可以选择暖黄绿色、淡蓝色等,以营造平和、宁静、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心理感受。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重要场所和空间。在心理咨询室中可以张挂一些抽象、简洁、内容美好、色彩柔和的美术作品,配以舒缓的经典音乐,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放松和安全感的心理暗示。

3.校园环境。可以用经典音乐作品替代上下课铃声,在学校的走廊、各功能室等张挂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名家作品,在建筑外墙上绘制符合初中生主题的大型绘画作品,在校园花圃、草坪等地设置形式美观且内容温馨的提示标语牌。

总之,美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以小组合作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比比看,谁大?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