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让古诗学习意趣丰厚

时间:2022-09-19 07:29:45

“四读”让古诗学习意趣丰厚

笔者在细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后,提取了“诵读诗文”“把握诗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四个关键词,尝试用“四读”的方法,力求让古诗学习有意思,有意蕴,有趣味,有价值。

一、 诵读:读出韵味

1. 什么是“诵读”?“诵读”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课标”在第三学段教学要求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调、韵律和节奏都属于“诵读”的要点。

古诗词的语调可分为字调与句调。字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在古诗平声和仄声的调节上;古人将声调分成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字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中,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用普通话的声调读)。平仄在一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样不断的交替对立,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诵读诗句时,应注意每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的平仄,并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诵读。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调则是通过对诗句的意义表达与情感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古诗诵读的韵律感,来自于韵脚的押韵给人带来的回环往复之美。古诗诵读的节奏感,来自于古诗节拍的划分上,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又称三个“音步”,即二二一。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诗一般是四个音步,即二二二一。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诵读”与“吟诵”经常混用。“吟诵”是指按照字的音调,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一样地读。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旧时对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诵读”与“吟诵”有许多相同点: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唱),都是表现音乐美的有声语言,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行腔使调时都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如“吟”重音乐的节奏,“诵”重语言的节奏;“吟”时声音拉长,乐感明显;“诵”旋律不明显,表意明晰;“吟”复杂难学,“诵”相对简单易学;“吟诵”可用方言,“诵读”多用普通话。“课标”中提出的是“诵读”而不是“吟诵”,即是运用音步与平仄的变化,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感受古诗的美。“吟诵”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一般不建议教学生吟诵古诗,如若教师有这方面的特长,可以指导学生作为兴趣培养。

2. 小学三个学段如何教“诵读”呢?首先应根据三个学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诵读能力,确定各自的诵读诗文要求,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第一学段: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不重复,字正腔圆,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在正确、流利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注意区分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点,读出诗歌节奏,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第三学段:正确、流利地诵读优秀诗文,通过古诗词的语调(主要指平仄与句调)、韵律(韵脚)、节奏(音步)等(五年级可以从平仄与句调方面着手训练,六年级可进行韵脚相关知识的渗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诵读,读出诗歌独有的韵味,注意文学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二、 解读:读懂诗意

古诗词属于文言范畴,诗中用词遣句与现代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要重视理解诗意。但是,如果追求逐字逐句理解,甚至将每首古诗翻译成现代文,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不仅与“课标”中的“大意”和“大体”背道而驰,也会在机械翻译中消解诗歌的美感。笔者认为,有的古诗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需翻译;有的诗歌有词语、句式及结构方面理解的难度,需要着重把握。根据“课标”的要求、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们可用解读的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小学生把握诗意:

1. 扫清文字障碍,理解重难点词语。有的词语古今异义,如“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一句中的“余”在古汉语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有的词语为特殊含义,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并非指水渠,是“它”的意思。朱熹是婺源人,在诗中很自然的用到了婺源方言词。有的词语因互文而生新意,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中的“无赖”一词,因为“喜”而发生了感彩的变化,形容小儿的顽皮可爱之状。有的词语来自典故,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指屠苏酒,这其中蕴藏着一个传说故事,后来慢慢成为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语,可让学生先自行理解、同学交流、提出疑问、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注意将重点词语放到整体诗歌中去理解,保持意脉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不必过于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2. 理清诗句意脉,把握内容与主题。葛兆光先生认为:“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或者换句话说,是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这就是诗歌的“意脉”。由于诗歌语言凝练,思维跳跃,表达拥有语序错综与成分减省的特征,会成为学生把握诗意的障碍。如何克服呢?(1)理清语序。我们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语流,一般是按照空间或时间移动的顺序来思维和表达的。如,“我看到了美丽的牡丹花。”但在古诗中却常常出现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意象的堆积;或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语序颠倒的诗句。语序错综变化可以凸显诗歌意象,可以强调主体情感,并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张力,因此常常是诗歌表达追求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调整语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语序,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如“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2)补充成分。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古诗用寥寥数十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词句间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或内容的减省、虚词的省略等等)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并由此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省略了诗人“我”以及“我”对童子说的内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便省去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词语。因此,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补充成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发挥想象,补充串联,由此及彼,推想内涵,就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对诗意的把握,还能较好地悟得把握诗意的方法。(3)提取主旨。到了第三学段,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从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等处入手,通过人、事、景、物(写作内容)去探究情、理、趣(写作目的),从而完成对诗意的把握。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三、 品读:展开想象

诗歌由于极为概括和高度凝练,阅读时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段去理解、再现、补充、活化。在诗词中,情思和景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借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三是借物明理。因此,品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诗中描述的“景物”入手,去品味感受诗人寄托、附着、融入在人、事、景、物上的“志”“情”“理”。第一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表演、对话、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品读诗句,想象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鹅》一诗时,教师借助插图或视频,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引导学生想象鹅的姿态与动感的美。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同时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意,在品读过程中发展想象。第三学段,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关键词语、联想等手段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以通过理解“碧”与“绿”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联想满湖莲叶像碧玉一样油亮润泽的生命力。可以抓住“别样红”,让学生通过品味“荷花红得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红?”去想象六月荷花开得最旺盛、最灿烂、最淋漓尽致的绚烂之美,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 美读:体会情感

用美读的方式去体会和表现情感,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一学段学生体验的情感比较简单而具体,如在《江南》中体会采莲的快乐,在《春雨》《春晓》中体会春天自然的美好。第二学段体验的情感相对丰富,如同是描写月夜之作,学生在《望洞庭》中,应体会出湖光秋月中的沉醉;在《枫桥夜泊》中,体验到霜天寒意中的愁思。第三学段的情感体验更加广泛与深入,不仅有抒情,还有言志、明理;不仅有生活、自然方面的情趣与理趣(如《如梦令》《观书有感》等诗),更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悲天悯人的情怀,高洁脱俗的追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石灰吟》《墨梅》等诗词)。其次,要抓住表达情意的词句,体验每一首诗歌所传递的独特而真挚的情感,并将之准确表达出来。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中“毕竟”一词,就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直接的赞美之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则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早春含蓄的喜爱之情。同样是表达喜爱之情,读的味道却各不相同。再次,要琢磨诗词的格律、用韵等。朱光潜认为,诗是诗人用音乐性的语言传达个人情趣与意象的作品。方智范教授认为,“当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充满动感的口语化的用词,活泼灵动的句式,柔和明亮的怀来韵,都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轻松、喜爱与快乐。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上一篇:汉语拼音教学要有童趣 下一篇:《雪儿》教学片段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