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化艺术教育践行文化育人之路

时间:2022-09-19 02:08:05

以特色化艺术教育践行文化育人之路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虽坐拥太湖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香山深厚的历史底蕴,但由于地处吴中农村地带,艺术教育条件较差,导致与城镇小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之间的艺术教育差距,归根结蒂,是资源的差距。为此,度假区中心小学着眼于资源的开掘、统整与运用,从地域资源整合、校外专家资源利用、课外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课程校本化建设、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社团活动拓展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推进,宽思路、深挖掘、广途径,垒筑艺术教育资源高地,探索出一条农村中心小学以特色化艺术教育践行文化育人的道路。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多元拓展,形成特色

学校根据实际,理清思路,寻求突破,进行艺术特色项目的选择和拓展。一方面,艺术是需要土壤的,艺术教育更需要浸润和熏染,恰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艺术特色项目的开掘和选择,也需要接地气。

另一方面,小学生处在兴趣发展的培养期,这样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艺术项目的喜好存在不稳定性,故对于艺术项目学习的选择也就呈现多样化和游移化。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艺术项目的设立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特点,呈现项目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学校确定了充分挖掘香山地域文化资源,多元拓展,形成特色的思路。

学校虽处于城乡偏远地带,但与“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及书画之乡郁舍、蒋敦村毗邻,而以“香山工匠”为代表的香山工艺则体现着精巧、独到的苏州传统文化特质。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选准核雕和书画项目,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歌舞和乐器方面拓展,从而形成了在香山工艺文化引领下的核雕、书画、乐器、歌舞四大校园文化建设板块。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个既体现苏州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又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化艺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利用校内外专家资源,规划课程,创新方式

1.课程规划特色化

借助区教育局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单位的平台,学校先后邀请崔允都、杨九俊两位课程理论专家作指导。充分利用专家、项目单位资源,助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遵循课程规划“分层、分类、选修、必修”的基本原则,在创新艺术课程校本化方式的同时,整合、聚合、融合社会各类相关资源,开发、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类特色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艺术特长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经过半年的调研、统筹、论证、修改,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七易其稿,在艺术教育课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拓展类”和“香山工艺类”校本艺术课程的规划。

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在国家艺术课程落实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加强艺术欣赏、艺术分析等内容的教学。校本“艺术拓展类”课程属学生选修课程,包含书法、舞蹈、合唱、器乐、水墨画等各项内容,校本“香山工艺类”课程也列为学生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核雕、刺绣、编织等香山手工艺内容。课程规划特色化的顶层设计,既使学校艺术教育融汇、盘活了区域资源,也使地域化、特色化艺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了根本保证。

2.师资建设开放化

特色化艺术课程的落实,师资是关键。如何保证艺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学校的举措是创新师资建设方式。

一是书法课程的教学。学校首先有效利用书法家李超老师的个人资源,在校内建立李超书法教育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动“书法名家进校园”项目,聘任郁舍、蒋墩村等5位本土书法家为书法课程特聘教师,并与吴中区书法家协会合作,建立区书法家协会传统书法教育基地。“校内+校外”的课程师资聚集方式,增强了师资的专业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使书法课程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

二是核雕工艺“道器相融”。学校凭借地域文化传承、学生资源背景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了核雕课程。在校内没有此课程师资的情况下,学校先后邀请核雕大师周建明、须培金、李晓青定期来校上课,聘请核雕工艺大师为学校核雕课程高级教师,建立核雕传习所(专用教室)和核雕大师工作室。高水平的师资,固定的学习场所,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师资建设开放化的举措,使德才兼备的书画家、雕刻艺术家以及歌舞器乐指导家进入校园,使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由弱转强,校内、校外师资合作互动、共同发展。

三、精心培育社团活动资源,丰富内容,发展特长

艺术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课程是主渠道,活动是载体,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个性特长培养和才华展示的舞台。因此,精心培育社团活动资源,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至少拥有一种艺术兴趣或特长,借以培养美的品德,塑造美的形象,形成美的气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应然之举。

学校一方面根据艺术课程开发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如作为“香山工艺类”课程的延伸,学校成立核雕、书画、刺绣、编织、裱画等学生社团,课内、课外的联结和延伸,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形成;另一方面,学校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挖掘、整合资源,先后组建了合唱、舞蹈、二胡、吉他、葫芦丝、竹笛、古筝、评弹等拓展性、发展性兴趣社团,使学生兴趣得以持久发展,并形成个性发展。

社团活动资源的培育、集聚,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切的艺术教育平台;更多的艺术学习选择空间,为学生形成艺术特长提供了稳定、持久、专业的辅导和练习平台;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资源,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熏陶的氛围,分享到艺术教育的快乐。

学校的特色化艺术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丰硕的成果。学校核雕工作室连续两年作为吴中区唯一代表受邀参加苏州市吴文化展示活动,核雕社团学生为联合国教育官员的表演令与会人士惊叹不已;书法社团学生连续两届参加省规范汉字书写比赛,连获一等奖,有2名学生的书画作品被录用为教育外交礼品;2014年9月,学校舞蹈社团创作的《茉莉花》作为吴中区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作品参加“中国梦・我心中的梦”首届苏州市校园舞蹈大赛暨2014年苏州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并一举夺得金奖。

陶行知说:“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艺术是一个人一生的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素质教育。沿着探索之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将坚定不移地阔步前行,让特色化艺术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一致性课程设计简析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