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诗歌的翅膀上

时间:2022-09-19 01:11:27

坐在诗歌的翅膀上

诗歌是什么?是放飞想象后窥见的七彩云霞,是思绪放空时留下的缱绻叹息,是生命长河中涌动的不息情愫。在诗歌方面,我只能算个门外汉,虽亦读过不少诗,但对其中的奥妙所在,仍是懵懂无知。机缘巧合,有幸拜读了马培松先生的这本诗选,他所营造的奇妙世界,所展现的蓬勃情感,都让我为之振奋,便不由自主地提笔写下这篇文章。

这本诗选囊括了马培松先生从八十年代至今的优秀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皆属佳品。我曾经以为在这个信仰缺失、情绪浮躁的年代,已经很少有真正的诗人了,所谓的诗,也不过是一些无病罢了。然而令人惊喜的是,马培松先生的诗,却像一道瀑布,猝然倾泻而下,一遍遍荡涤、洗刷着我躁动不安的心,而最终于我的内心深处,汇成一汪清澈淡然的泉。闭眼、侧耳、凝神,我似乎可以看到诗中所描绘的动人景致、可以听到和谐有序的叮咚节奏,于是,我放纵自己,慢慢沉醉――那种扎根生活、贴近现实的从容态度,不只是简单的情感释放,更多的是对自我、人生和社会深层次的理性思索,把美学和哲学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正如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所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马培松的诗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真正做到了“况”、“心”、“情”、“艺”的完美结合。

-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的根,不论我们离开它有多远,它都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扎根,无法割舍。诗人曾在农村度过一些难忘的岁月,使得他对农村的生活环境十分了解,亦能够用灵动的笔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乡村图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故土诚挚的爱。

“中午的农田里/日头离生活最近/男人在低头拔草/一边拔,一边把拔下的杂草丢向热锅似的田埂/种满番茄和黄瓜的田园/红红绿绿/动人心旌/热辣辣的空气中/几只蜻蜓飞来飞去/一只蝴蝶在番茄的花枝上/一次又一次/都没有停稳/在随手打掉几朵谎花的当儿/伸伸腰/火红的太阳/正燃烧在你的头顶”

这首诗使用白描的手法,选取了农村特有的事物,真实直接地传递给我们一副忙碌的乡村景象,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太阳耀眼的光芒和空气里流动的燥热,感受到诗人身体里沸腾的叫嚣的,一种唤作叫做“思归”的血液,感受到农村所特有的那种坚定不屈、热情奔放的精神力量。他的诗歌印证着荷尔德林的论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诗人笔下的故乡不仅是现实中的故乡,还是精神上的故乡,是心灵的归宿。“斯是母土/我是这块土地蹦出的一粒籽实/我出生时/太阳躲进了云层/我从村边蹑手蹑脚的走过/我对村子充满了崇敬/今天我回到了村子/我的村子还是那么光鲜灿烂/阳光撒在地上,俯拾即是/那细碎温暖的金子/风从竹林吹过/夹带着童年的情事/然而我依然要回去/里只是我从前的家,像一只胎盘/我现在生活在故乡的羡慕里/那里叫城市/居住着许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那是我儿子的故乡/对于这个英雄辈出精英像繁星一样/缀满天空的时代/在故乡之外/像一只恋家的狗/为生活奔走,并朝着故乡的方向/一步一回头。”(《斯》马培松)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穿过跌宕起伏的山峦,诗人的脚步依然追随着故乡,似乎故乡就在下一步的地方,却永远若即若离。浓重的乡土情结已经刻在了诗人的骨子里,那是他不断成长的源泉,是支撑起他整个天空的支架。不论生活有几多磨难,故乡是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只要回到这里,就可以得到一份内心的满足和宁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隐秘的情感,因此每个人的归宿也不同,正如“我”和“儿子”,我们有着不同的故乡,但它们都是故乡,是我们立足的土壤、是我们成长的源泉、休息的避风港。故乡在心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心深处最天然的自己。

施勒格尔说“情感也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哲学所返回的地方,情感是意识的精髓。因而,浪漫化的语言必须是情感的语言。”如果把诗人比作一名剑客,诗歌是他的手中剑,那么情感就是所谓的剑气,“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才是最高境界。没有情感的诗歌,只不过是意象的叠加,辞藻的堆叠。它们就像散乱的药材,只有用情感的配方将其组合,才能发挥出良好的药效。马培松有着饱满的热情和充满张力的联想,他能够在心灵敏感区域的某一触点与客观世界某一契机猝然的遇合时出发,创造出令人有所感悟的诗作。

“是什么促使/天气变得不男不女/人在这样的气象里思维开始错乱/你能确认对面走过来的人/究竟是谁么”(《暖冬》马培松)气温的变化触动了诗人心中敏感的弦,让他开始审视这个社会,进行反思,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变得错乱,又是什么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扭曲?这一系列的世界的质疑,都是源自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呐喊。

以情感为始,以哲理升华为终。马培松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多是反应一些社会和人生问题,他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到纷繁多彩的意象中,进而传递给读者。其意象的选择是为了表达思想而服务的,通常先有了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选择意象,营造意境。这种创造方法和我国古代诗论中提到的“缘情造景”是很相似,因情造景,景由情生,述景表情。即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并不是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把他们聚集在一首诗中。

“一种事物浸泡在时光中/渐渐发生反应/闭眼,我喜欢/端一张矮板凳坐在一株南瓜旁/见证/瓜秧慢慢牵出藤蔓/黄色的花期过后/南瓜/一笔一画,渐渐长”。(《见证》马培松)生长的不仅是南瓜,还有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根叫做人生的南瓜藤慢慢的顺着时光的枝干像上爬去,这就是成长。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成长发展的历程。马培松的诗歌简洁明了,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过分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渲染气氛,不娇柔造作,却有很强的穿透力,如技艺高超的琴师,淡然自若的拨动我们的心弦。

诗人选择的意象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诗人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养分,通过诗歌将其发酵升华,制作出了一道道味道鲜美的精神大餐。“两只鸟/在天空相遇/他们招呼也没有打/就匆匆地/飞走了/也许,他们/谁也没有看见谁/或者,即使看见了/但却没有想起/要说点什么/也许,他们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两只鸟/在天空相遇/又匆匆地飞开 一句话也没有顾的说。”(《两只鸟》马培松)飞鸟是诗人们常用的意象,也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物。但诗人所表达的主题确与以往不同,他的目光投向的并不是蓝天,而是脚下的土地,是平凡的人世间。两只鸟的状态正视这个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投射。诗人以客观世界为创造对象,他的视野十分开阔,能多角度广泛的感受社会,又能够俯下身来贴近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各种素材信手拈来,在他笔下融汇成诗,诉说着无尽的思绪。诗人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马培松的诗歌读起来十分轻松愉悦,很少有令人压抑的意象,即使是黑夜,在他笔下也是活泼而又蕴含着新的生机的。“月光,一只白狐/掠过成都的屋顶/府南河边,一株千年垂柳/在水中打捞典故/那满河细碎的波/是何人今夜的心情/夜深人静时/唯有那些合着月色的风儿/还在城墙的转角处/依着柳梢说着梦话”(《月光》马培松)这首诗清新隽永,带着一股古典的美感,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依稀可见那秦时明月汉时流水。诗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他的比喻十分新奇有趣,晶莹的月光化身白狐,让整个夜晚都充满了生机。拟人也很形象生动,柳梢在水面打捞典故,风儿在墙角诉说梦话,整个场景都是如此的鲜活美好。但这样,也恰恰烘托了夜晚的宁谧安详,实是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我坐在诗歌的翅膀上/诗歌的羽毛星星一样飘满夜空/我成为我就是思成为诗的过程/我同无边的风云一起诵读天地的绝句/黎明前我把诗歌的种子撒向大地/原野上便长出一片茂盛的石林(《我坐在诗歌的翅膀上》马培松)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一样,他是一个站在诗歌翅膀上的诗人,只有诗歌才能带他飞翔,让他看见广袤的天空,让他拥抱飘渺的云彩,让他自下而上俯察这个世界、装点这个世界。他对诗歌的爱是无穷无尽,滔滔不绝的,“我的爱是不竭的海洋/汹涌在高高的冰山之下/你是我永远的太阳/在我的波涛间闪耀着金色的光”(《我的爱》马培松)。马培松的诗歌情感与理智并重,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朴实简洁的语言中。作为一个读者,我在读《马培松诗选》的时候即得到了美的熏陶,也感悟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探讨。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马培松先生可以在未来创造更多美好的诗歌,去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指导教师:张德明】

上一篇:不减肥的N个烂理由 下一篇:浅析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陋习